延安,作为一个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着特殊含义的革命圣地,一直存在在我从小到大的书本上,父辈祖辈们的讲述中,历史电影的荧幕上……在这次实践之前,大约是在未满十岁的时候,父亲便携我追寻过先辈们的足迹。不过当时因为年纪尚小,且一路颠簸的缘故,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悟,为数不多留在印象中的,除了延安的洋芋擦擦等一众美食,也就是那几个先辈们住过的窑洞,让我在此后的酷暑之中,经常想起。
这次,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家国天下行实践队的一员,我再一次来到了这座记忆中满是擦擦和窑洞的延安市。不过这次,也许是作为哈工大的一份子,还可能是经历了步入全面小康的过程,再或者是见证了中国近年来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步步的提高,总之,这次去延安前的心情,便是完全难以言说的激动。
初到延安时,相比于很多年前模糊印象里的小城,眼前的延安繁华热闹了不少。不过洋芋擦擦仍然在街边的小店吆喝着,窑洞依旧在半山腰满是的,听人说废弃了不少,人都搬到新区的高楼社区住着了。陕西的方言依旧热情真诚却又神秘,去梁家河的时候,我们坐了当地的小巴,红色的。一路沿着当地的村落开,村民们也就上上下下的,在车上的唠着家常。那天阴雨连连,和村民们交流时,他们得知我们此行去梁家河,便纷纷插话起来:“唉,该去的,该去的,现在的年轻人就应该去看看”“现在的娃子,吃过苦的都少喽……”然后便又是听不懂的陕西话,听的懂的,只有他们的信念感,和对老一辈革命家们由衷的敬佩仰慕。在此还要感谢一下司机师傅,在返程时专程到梁家河村口接我们一行。不然雨大路远,返程确是不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雨中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航 摄
在前去梁家河之前,我确是做了些功课的,但是没想到梁家河村真的在群山之间。当地的村民早已不用在山村中与自然抗争,住进了镇子里的新楼。留在村子中的也是经营着餐馆、小铺子之类。听讲解员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以后,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之后,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游杨家岭、枣园,从长征开始重新体会中国共产党的那段艰难却又伟大的历史。一件件历史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主人的故事,诉说着长征、诉说着胜利会师、诉说着延安的十三年春秋。尤其是主席住过的窑洞,防空洞的小门里透出的寒气在八月的夏天尚且刺骨,当年的冬天,主席的书桌就正对着防空洞洞口,一代伟人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写下了一本本著作,还形象地把不良作风比作防空洞里的歪风。或许,正是有这样的坚强、乐观的精神,先辈们才能跨过如此多的坎坷。《再回延安》剧中一个片段也是这样,战士们玩着吃馒头的游戏,两手捧着空气做的蒸笼、馒头,一个个的分发,直到冻到、饿到晕倒。当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换做我们这些“没吃过苦的娃子”,可能早已无心顾及理想。但如果先辈们当时放弃了,那么现在我们美好的幸福的新中国,就将不复存在了。那一刻,我想起了《错位时空》,在B站演出时,陈延年和他的扮演者隔着时间的幕布对唱,如果先辈们真的能看见现在的生活,那该有多好。吃不完的馒头就不必是幻想。当然,先辈们无法亲眼见到如今的中国,我们就更有责任去珍惜当下先辈们创造的生活,去守护好,建设好这个国家,去替他们继续完成未完成的理想,也是我们应有的中国梦。
另外,作为这次实践队中的视频记录者,我本来还担心录不够素材。可是当我到了每一处景区,或是延路的风景,我都想用摄像机把他们记录下来。我想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这次实践,了解延安,或者至少对延安产生一点点的兴趣,想去了解、接受红色教育。我也想记录下实践队每个同学认真了解、或感动、或敬佩的眼神。实际实地的体验与走访给我带来的影响力、教育,真的远大于书本上的文字。我想,我们的红色教育真的还可以覆盖面更广,让更多的学生去到革命圣地。只有心中真的有了理想,眼里真的有了光,未来才会更加的明朗。
临别延安时,我又去吃了洋芋擦擦,旅店外半山腰的窑洞应是改建了。一夜的火车轰鸣以后,延安话也渐渐少了。走咧,延安。但从此以后,在我心中的延安便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不只是荧幕上的影片,也不只有洋芋擦擦和窑洞。而是一个由星星之火汇成的熊熊的火炬,不断点亮着前行的火把,照亮着我的信仰、理想,照亮着中国梦!(通讯员 赵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