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潮绣“不断针”:一位匠人的最大期盼

  清晨,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牌坊街上,透过繁密的细叶榕,刻画出斑驳的树影。十六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挥舞着队旗,浩浩荡荡地走在开阔古朗的街道上,每到一处新奇地方都忍不住驻足观看,但时间在催促着我们前去探索潮绣,内心也就无暇顾及周围的景色了。

  潮绣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中的一种,是广东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其起源于潮汕,始于唐代,自明清以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流行于国内及东南亚一带。“朱幡影里绣屏好,绿盖香中画舫行。”我们来到国家级潮绣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淑英大师的工作室——李淑英潮绣研究所。其位于牌坊街甲第巷16号中。

图为实践队采访李淑英大师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灿杰 摄

  我们了解到李淑英大师自八岁随父李文龙学艺,经过50多年的探索磨练,掌握了高超的传统刺绣技艺,其潮绣作品多次在省展、国展中获得大奖。其祖辈四代从事刺绣艺术,祖父李锦泉于清末在潮州西马路开设铁枝木偶作坊,名闻东南亚及闽南粤东各地,被誉为“木偶李”。这样的家学渊源让李淑英在耳濡目染间更对潮绣坚定不移。几十载春秋锤炼出的匠人精神是我们难以匹极的,然而,大师殷切地期盼能够有更多年轻人过来学习潮绣。当我们采访李淑英大师时,看着她和蔼可亲的面容,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够与大师对话,更没想到有机会接触潮绣非遗。

  李淑英大师坚持潮绣研究传承工作,整理总结潮绣技法,坚持不懈从事刺绣艺术的研究。为了传承潮绣技艺,让更多人看到潮绣的魅力,其在潮州甲第巷16号成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创作基地,免费授艺培养年轻一代。 她还参与潮州“不断针”计划,政企合力培养潮绣人才。80后徒弟詹惠娜已是潮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其作品参加工艺博览会多次获奖。这些都是李淑英大师为潮绣传承与发展呕心沥血所得的成就。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分为了两队人。一队人负责采访李淑英以及她的徒弟,另外一队人跟随着李淑英的学生来到二楼和三楼进行参观学习。

  我先跟着来到三楼参观作品。这儿是用来摆放已经绣制好的潮绣作品,大都是李淑英大师的毕生心血,入门是早期作品《九龙屏风》,左右各有《九龙屏风》与《九凤屏风》相呼应,寓意是九龙朝凤,这是最经典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潮绣作品,立体垫高的绣法使得龙凤栩栩如生,金银丝线的交织让作品金碧辉煌,尽显恢宏大气。环绕四周的绣品也各具特色,花鸟山水类的绣品极为生动传神,难以想象这些作品从构思、绘稿到绣制成形需要经历一个怎样漫长过程才能以如此完美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里,每一件绣品都倾注着绣工们满腔热忱。

  在惊叹潮绣神奇的时刻,我们来到了二楼,这是绣工们绣制作品的地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绣坊里整齐地摆放着绣架、绣布等工具和材料,头发花白的绣工们早已坐定,拿起绣针大展身手了。她们拿着细细的银针在绣布上下来回穿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在询问间,我们得知她们平时还要打理家务,照看孙子孙女,现在是在闲暇之余过来绣的。我想她们大可享受天伦之乐,何必在酷暑中来回奔波劳碌呢?或许这就是一种热爱,一种情怀。反观我们年轻的一代,似乎很难沉下心来坚持完成一件事,信息膨胀之下,我们该如何潜心静气,敛神收心呢?或许在了解一件件作品的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力量中能够找到答案。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我认为自己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是对一种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相比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我更希望在课外能够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真的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潮绣非遗,让潮绣非遗进入校园,我想这便是此次社会实践最好的结果。

  我们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绣工们专注的神情,有那么一瞬间也想体验一下。绣工见我们目光如炬,便拿出一幅小作品让我们尝试一下。作为刺绣“小白”的我们,迟迟不敢下手,也不知从何下手,带着恳切的目光看向绣工,绣工立马心领神会,坐下来手把手教我们最简单的平绣。一群人围着绣工,这样的场景仿佛她们当初学习潮绣时一样,似乎,这就是我们探寻潮绣的意义,让更多青年人看到潮绣,加入传承的行列。

 

图为李淑英潮绣研究所二楼绣娘绣制作品的区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一畅 摄

  在采访李淑英大师和她徒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感叹时间催人老。对许多问题,李淑英大师并没有给出明确回答,但是她心中最大的牵挂是传承潮绣。她的目光里充满着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只要愿意学,我就免费教”,这是李淑英大师的心声。对于前来学习的来访者,大师脸上总会洋溢着幸福、慈爱的笑容。在当日下午,李淑英潮绣研究所迎来了一群更为青春活泼的小孩子,他们拿着绣线学着绣工们认真地绣制属于自己的潮绣作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冉冉升起的红星在闪闪发光。

  这启发着我们在面对非遗时,既要保持敬仰的心态,也要学会与它拉近距离。过去家家有绣坊的盛况可能无法再现,但是新时代自然会有新的展现方式。当地政府对这些非遗文化的重视让潮绣在此地得到延续。而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自信也十分重要。孩子们能够来体验潮绣,离不开国家、学校、家长的支持。潮绣“不断针”,要不断走近大众,大众也要走近潮绣,传承人的努力加上三者的齐心协力,定能非遗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这对建设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工作极有意义。现在的人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把合适的时间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行列中。学生群体是比较适合的人选,当地政府或许可以建立一些相关制度吸引学生利用假期学习潮绣,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文化教育。

  潮绣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任何人都能为潮绣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期待更多人加入潮绣“不断针”计划。(通讯员 陈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