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小城出发,踏上前往陕西靖边的火车,窗外的景致随火车北上而变换,土地愈显沧桑,绿意褪色,逐渐露出坚毅的棱角。阳光不再温顺,鼻息之间、皮肤之间,已先一步感知到了北方夏日的干燥。我们在南京汇合,经历了26个小时的车程,终于踏上了靖边的土地。这里天空高远、洁净,云像海上的轻舟,轻轻地漂泊,整座城市像是陷入了酣睡。席大的天地之间,几抹绿色格外显眼,不同于南方树的大枝大叶、大开大合,北方树只顾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枝枝干干都叫嚣着指着天空,伟岸、正直、如这片土地一样坚硬,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图为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风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怡 供图
在宾馆住了一晚后,干炸的喉咙彰显着这座城市浓烈的存在感,我们租了一辆车,驱车前往牛玉琴治沙基地,一路上绿意葱茏,如若不是瞥见树木扎根之处的黄沙,很难想起这是一座受风沙袭扰的地区。
在牛玉琴治沙基地,我们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变绿背后的治沙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是毛乌素地区的民间谚语,毛乌素在蒙古语里的意思为“坏水”,曾被称为“死亡之地”,毛乌素沙地是中国的大沙地之一,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草原的过渡地带,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榆林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沙漠之城”。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自了解,风沙给当地人带来的沉重灾难是无法想象的,1978年沙压城堡、1983年4月27日的特大沙尘暴,当漫天的黄沙遮天蔽日变为黑沙席卷而来,打破城市的安宁,撕碎脆弱的庄稼,嘶吼和哭声被掩盖,求神拜佛治不住万恶的黄沙,面对黄沙漫漫,人的力量堪比蚍蜉撼树,只能一退再退。??
图为团队成员向司机师傅了解当地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怡 供图
牛玉琴出生在陕西定边县郝滩村,17岁时嫁到金鸡沙村,当地有一首信天游这样描写嫁到“纯沙区”姑娘的绝望:“坐在沙梁望娘家,咋就把我往这里嫁,抛一把黄沙抹一把泪,咋就叫我活受这个罪”,但牛玉琴是一位“犟女子”,从做新娘子的第一天起,她就暗暗在心里发誓:宁愿治沙累死,也不能穷死,更不能被沙子欺负死!
在了解完牛玉琴女士的经历后,我们走出展览馆,转身惊喜地在后面的院子里看到了这位老人,现在治沙种树已见成效,牛玉琴女士仍然坚守在这片沙漠与城市的交界之处,上前向奶奶介绍了我们的来意,便得到了她的热情邀请。
牛奶奶的耳朵听不见,身上挂着的铃铛是已故的丈夫张加旺生前所赠,是当时的定情信物,奶奶的耳朵听不见世间嘈杂的声音,但这枚寄托着对离人四年的铃铛,仍可辨其声音。奶奶本没上过学,早年去开展治沙相关会议时,连自己的名字都需要别人代签,但在长时间的自学后,已经可以阅读报刊,我们也与奶奶用白板写字交流。
我是团队中负责与奶奶写字交流的人,提及到风沙治理时,她似陷入了漫长的回忆,那段艰苦的时光,想必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风沙是生活的主旋律,辛苦几年种下的树苗,春天的一场沙尘暴就足以顷刻间摧毁,一次又一次,种下希望,收获绝望。
图为团队成员与牛玉琴女士交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魏语菲 供图
奶奶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当时,风沙难治,丈夫患病,村里的人也对这位嫁来的女子投去质疑,关关难过关关过,牛玉琴女士身体力行地证明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三十年,三代人,终于在坚守之下把茫茫沙漠变成了绵延不绝的绿洲,依靠人力将沙漠逼退十多公里。
当聊到奶奶患病离世的丈夫时,奶奶红了眼眶,我也倏尔鼻子一酸,我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那枚铃铛沉甸甸的分量,在治沙最困难的时期,是他们夫妇俩相互扶持才获得了今天的成果,在张加旺去世后,很多人劝牛奶奶改嫁,把承包合同卖给别人,牛奶奶愤怒地说:“这是我丈夫的心血,我绝不会出卖一分”。在不断的植树治沙后,当地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提供收入,牛奶奶在挣钱后建设了“旺琴小学”,校名寄托了对丈夫张加旺的思念。
牛奶奶致力于打造沙漠生态旅游景区,带领大家走上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让沙漠长满村民的摇钱树。奶奶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她的孙女给我们切了西瓜,西瓜是奶奶种的,院子里还有辣椒、番茄,西瓜很甜,很难和令人闻风丧胆的毛乌素沙漠联系起来,对于牛奶奶和她的子孙来说,种植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一份力量,更是一种信仰。(通讯员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