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偏远地区的素质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郑州大学微光志愿服务队驻马店支教团的12名成员启程前往平舆县万冢镇三桥村开展支教活动。在为期十五天的支教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独一无二的支教经历,还体悟到了社会上的千人千面。一路走来,一路微光,一路花开。
期末考试结束长达一个月的军训,让每个人都晒的黝黑,但是大家不曾休息,就赶往平舆进行支教。假如你问我们“为什么要去下乡支教?”我想团队的每个人,都只是为了回应孩子们的期待罢了。高铁、火车、大巴、出租、滴滴、公交、乃至徒步,十二位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尽千方百计,陆续从繁华的都市赶往交通不便的乡下。
7月25日,十二位老师正式上岗,教授七个年级近二百名学生的课程。乡下的教学条件相对艰苦。在没有投影仪,没有电子白板的情况下,老师紧握粉笔,一笔一划在坑坑洼洼的黑板上写下各类知识。同时大家想尽办法,用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尽可能为孩子讲授特色课程。虽然提前进行过培训,但真正到了站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明白了“教书育人”的重量。乡下的学生习惯大多数明显没有城区的好,面对这种情况,乡下老师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力,我由衷地敬佩那些主动去偏远地区支教的教育工作者。
图为五年级刚下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月 供图
乡下的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八位老师挤在一间狭小的办公室打地铺,而另四位则搬着小铁床四处辗转腾挪。漫漫长夜,我们的梦被蚊虫与燥热裹挟着赶尽杀绝。乡下用它最原始的力量给我们狠狠地上了一课。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随着支教步入正轨,我们也学着苏轼被贬儋州一般,钻研起了美食。每到傍晚,我们总会骑着小车去镇上采购所需食材,“开小灶”给大家补充能量。一辆小小的电动车,搭建起了我们与美食间的桥梁。当采购人员大包小包地回到学校,厨房又里总会出现几个忙碌的身影,伴着太阳渐渐西沉,各种诱人香味缓缓溢出。
家访是我们支教的重要一环,而我们小组选择的对象是一对姐妹。在我的印象里,姐姐是班里最勤奋刻苦的一名学生,同时还带些让人很喜欢的“轻狂”。记得支教第一天,她笑盈盈地对我说:“老师,这个单元的我全都会。而妹妹最显著的特征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6”。当向她们提出家访请求时,两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妹妹带着一点懵懵懂懂,惊讶得只会说“好?好!好。”而姐姐则很机敏,迅速抬头看着我:“老师,要不你找别人吧?”说完,她卖萌似的把手收在前胸,两个食指尖对碰,还忽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
正式家访定在8月6日,正值台风过境,天空有些阴沉不定。我们4人徒步走到姐妹家中,不料奶奶出门赶集去了,姐姐主动招待我们,搬板凳递水,陪老师闲聊,俨然有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很快我们4人就和家里的三个孩子融到了一起,不嫌热也不讲究,径直坐在了小院的水泥地上。
家除了两个姐姐之外,还有一个肉乎乎的可爱弟弟,大概有四岁了。听到屋外的动静,他从屋里出来钻了出来,光着上身,露出了圆溜溜的小肚子。脸上被画成了小花猫,脚上还穿着奶奶的拖鞋,左右脚是反着的。见我们到来,他一个劲地展示他的奥特曼闪卡,“这是赛罗,这是高斯,这个是贝利亚……”卡片上散布着不规则的豁口,据姐姐说是他自己啃的。不一会,他好像突然想到什么,一溜烟跑回屋里又了拐回来,小小的手里攥着的是一颗黑芝麻丸。“给你”声音还显得有些奶声奶气。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家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月 供图
奶奶赶集回家后,先叮嘱姐姐把买来的凉皮端给老太儿(对奶奶婆家父亲的称呼),然后张罗着开了个大西瓜。西瓜切的块头很大,用塑料盆装着,非常热情地递给我们每个人,手里的还没吃完,奶奶就轻轻打掉,重新递过一块新的:“那个别吃了,吃这个。”奶奶的好客,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而她的一举一动,不仅透露着乡村人民的质朴与热情,还对孩子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访时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全屋仅有的一部空调,安在老太儿住的房间里面。不需多说,我想这便是“家风”,这便是言传身教,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下一代人什么是优良品质。
谈起学习,奶奶显得忧心忡忡。姐姐快要升初中了,虽然预选了一所很好的学校,但因为路途遥远,奶奶不免有些担心。但话锋一转,奶奶摆出了排除万难的气势:“唯一希望的就是孩子们认真读书,其他的都不是问题。”这也是广大普通百姓最为朴素的愿望——望子成龙。当我们离开时,奶奶示意姐姐去买了雪糕。她亲手把包装撕开,依次递给我们每个人。恍惚间,我想到了自己年迈的奶奶。在那个台风过境的上午,厚重的云层中不时透出一束束微光,我攥着一根粉白得晶莹剔透的雪糕,顺着田边地头慢慢往回走,背后映衬着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庄稼。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家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月 供图
不必粉饰,这场为期十五天的支教活动,有着太多意料不到的真实。虽然校长当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官油子作风让我们团队很不舒服,但有着更多质朴无华的大众人民,给我们灵魂以震颤,给前行以微光。郑大教给我们求是担当,而他们则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乡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长霉点的馒头,散黄了的鸡蛋都是家常便饭;教室里放眼望去,是破烂的座椅和昏黄的灯光。尽管有个别学生顽皮逃课,顶撞老师,有时确实让我们怒火中烧;但是有更多的孩子认真听讲,乖巧懂事,文明有礼,尊敬老师,让我们觉得“半月,值得”。还记得那数不清的名字:陈诗涵,姚婷谖,郑梓涵,谢子彤,尹欣悦,刘晗钰,陈墨涵,谢子怡……愿我们的微光,能透过陋室照耀到他们每个人。
“假如重来一次,你还会去吗?”很难回答,但脑海中浮现出张水军老师在课上说的一句话:“我开设上百节课,哪怕能听进去一个人,就能多救一个人。”
最后,祝愿照进陋室里的微光,能化作孩子们的天上虹,指引他们追逐心中的梦。(通讯员 王文山 张月 连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