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铭记百年传承,承续虞城琴音

  7月18日,苏州大学文学院“琴声声虞盟盟”实践团队奔赴家乡常熟,于吟一阁古琴工作室、读书台与松弦古琴工作室开展古琴非遗探访活动。在此活动中,团队成员们不仅与古琴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对话,更由表及里,由古琴本身与袅袅琴音深入探寻到古琴背后的文化历史元素,获得了一系列深刻的感悟。

  推开琴室的大门,迎面而来是淡雅悠长的文化历史气息。被收藏完好的黑白相片、文玩墨宝,无不满载着厚重的历史痕迹。墙边陈列的奖杯、奖章、奖状,也无不彰显着陈尉华老师与古琴相关的种种荣誉。我们的第一项工作是就“虞山古琴”采访陈老师。虽然我们设置的问题非常简短,陈老师却愿意跟大家说更多。对于陈老师来说,她与古琴应当是互相成就的吧:一把古琴,让她闻名于一方水土;而她,同时也是虞山琴派在当代仍然发展传承的重要推手。

  采访结束,陈老师邀请大家停下手中的工作,与她品茶闲坐。短短一个上午,从虞山琴派生根发芽到开枝散叶,从琴曲聊到名曲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从一把古琴聊到古代名琴的由来和与地方景点的关系。她用满腹的才学智识,为我们编织了一张通往古琴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网,我们从中感受到她对古琴最真挚的情感,也体会到无形的文化、历史以及传统的无处不在。

 

图为陈尉华老师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品茗交流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焦韵祺 供图

  同样的,马一超老师带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以文化视角看待古琴,这些在他本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马老师认为古琴文化与江南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不止古琴,马老师精通的书法、篆刻和兰艺也是一种江南文化长期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植根于肥沃的江南文化土壤,发源于以风雅为名的江南文人之中。

  所以虞山琴派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独立的门派,小到古琴文化,大到江南文化,它更多的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分支,具有地方特色,但归根到底与其他分支紧密相连,所以,我也深刻地体悟到我们不能把它剥离出来,单单去观察它、剖析它。

  我们在古朴的小院中游览拍摄,一草一木,含蓄风雅,绕梁琴音与香炉中一缕青烟相缠绵,恍惚间,似有几分古时江南的味道。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拍摄马一超老师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焦韵祺 供图

  实践的最后一站来到的是斫琴工作室。众多的古琴样式、材料、工具提醒着我们,在欣赏琴音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些把大量心血投入古琴本身的工匠们。木质的骨架,坚韧的琴弦,看似小巧古朴的琴身中藏着无数的学问。参观了一把又一把古琴、一件又一件工具,我们静下心来聆听斫琴者的心声。

  对古琴没有情结的人怎么能做好一把琴呢?不仅要精进手工技艺,更要掌握化学、传统美学、物理学等多项学科的知识,又要将古琴相关的历史文化传统熟记在心。

  对一个斫琴者来说,又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又要站在审美的角度,又要站在抚琴者的角度,用极其复杂与苛刻的目光来审视一把琴的诞生,要它融合多方面的优点,才能算是一件不错的作品。无形之中,一把古琴已然融入了多项文化符号。我们作为旁观者,无不惊叹于斫琴者的文化素养与精湛技艺,更折服于伟大的工匠精神。 

 

图为顾俣帆老师为团队成员介绍斫琴工具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思奕 供图

  古琴与古琴背后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离不开多方传承者的努力。此番实践,我们走访了多位虞山琴派非遗传承人,纵观虞山琴派百年间传承之况,感到由衷的自豪与欣慰。一次小小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扫清了一些对虞城文化、虞山琴派的疑惑,也让我们生出了对虞山琴派光明未来的企盼。我们定当铭记百年传承,承续虞城琴音!(通讯员 焦韵祺 范馨怡)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