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就读于电气类专业的学生,我一直想要多多了解电力相关的知识,因此萌生了想要做关于电力调研工作。在得知学院暑期“三下乡”报名通知后,我毫不犹豫的报名了。2023年7月中旬至下旬,我与学院来自电气、智能电网等专业的同学通过梳理《江苏省电力工业志》等文献,重走曾经的电厂遗址,访谈国家电网选派低碳红色村第一书记等,探寻江苏电力事业百年光辉红色成就。同时,调研国网江苏电力各市单位、江苏能源动力领域领军企业,感受新时代“强富美高”江苏蓝图下电力绿色发展。并且在指导老师的带领和信任下担任了此次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红色电网”发展成就观察实践队队长。
这是一条回望历史的路,也是一条走向未来的路。
探成就篇
红砖青瓦、水磨石地,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南京老下关中山码头旁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到这里的时候,天空中还下着蒙蒙细雨,旧址位于长江边,站在岸边远眺江上的艘艘巨轮,不时能听到鸣笛声,回头仰望,高高的塔吊、卸煤和取水码头,各类机器设备,仍保留着旧时的模样,仿佛正缓缓的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仰望首都电厂矗立的塔吊。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昕逸 供图
登上二楼的“百年光影”展厅,仍陈列着一部分当时的运煤发电的工具,上面虽然已经刷上了漆,但仍能看到属于岁月的痕迹,从展出的史料中我们得知首都电厂的发展历程,时间跨度十分大,我们不禁感受到民国首都电厂的前世今生,也是江苏乃至中国百年电力发展的缩影。
通过展出的文献资料我们得知在渡江战役期间,下关发电厂的“京电号”小火轮在此战役中多次往返运送解放军战士,为解放南京和战争胜利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在中国共产党这面旗帜的引领下,承载老一辈电气人的“电力红船”扬帆起航。
促振兴篇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我们来到了“三个不相信”英雄杨根思的故乡。与国电电网选派,驻根思村第一书记陆杰同志进行了集体座谈。据陆书记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根思乡根思村在国网江苏电力的引领下,全力助推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国首个低碳红色村。注册了独有商标用于销售村内特色农产品,此外还设计了红色根思特色文创产品,助力产业振兴。
“这些年,村里路两边整洁了、村民安居乐业、景美了,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烈士故乡旧貌换新颜,生活有了质的飞跃。”听书记细数村里的变化,以及实地在村子内走访,看着村民们一张张笑脸,我们真切感受到以烈士文化为背景,在国网江苏电力的引领下根思村发展所发生的“蝶变”。
图为团队成员与根思村驻村书记进行座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昕逸 供图
寻发展篇
绿色,是新时代电力发展的底色。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被高度重视。我国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从大漠戈壁到辽阔海疆,都有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风机。
7月18日我们前往坐落于如东的三峡能源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在进入基地前,我们远远的就被大型风车群所吸引住了,蓝天白云搭配上缓缓转动的风车群,一切是那么的静谧且美好。
图为前往三峡海上发电基地路上的风车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轩丞 供图
进入基地后我们了解到这个由海上风电场、海上换流站、陆上换流站组成的工程是亚洲首个海上风电柔直送出工程,可满足百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进入了基地的中控实验室,看着中控实验室中的两块大屏实时滚动的数据,我们都震撼于该海上风电系统竟然有着如此庞大的发电规模且采用了许多较为创新性的技术。
相比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该工程每年可节约标准燃煤7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3万吨,对江苏省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梳理,我们切实体会到“双碳”目标下像风电这样的清洁能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了解到发展过程中仍需解决的问题。
献力量篇
传统电网升级换代,智能电网应运而生。最后我们回到了位于自己学院的江苏省主动配电网零碳运行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学长向我们介绍该研究中心依托学校“智能电网与控制”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拥有一批开拓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意识强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团队长期从事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研究。
我们深感骄傲学院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老师作为带头人,带领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人才共同共建研究中心发展。近5年来,中心荣获10余项省部级奖项。同时,研究中心多年与南瑞集团等电力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将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于50余项企业项目或示范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了解到学院在智能电网学科前沿取得如此的突出成就后,我们也坚定了对于专业未来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立志将来在电力领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调研的最后在学院门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昕逸 供图
光,是万家灯火;电,是澎湃动力。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历史责任、党的领导、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身认知。为爱发电,梦想闪光,作为南邮电气人,我也将以此为指引,密切关注电力行业新发展、新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不断钻研和未来工作中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 刘轩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