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重庆9月1日电(通讯员 邱宇然)7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彭水乡村振兴小分队前往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以“绣”出乡村振兴路·非遗苗绣案例调研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状况长期不佳,但当地独特的苗绣产业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调研小分队通过实地调研和考察,聚焦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荣玉公司特殊的居家就业模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的经验,力求为其他类似有手工艺产业的地区提供发展经验。
亲自前往彭水,感受非遗苗绣之魅力
社会调研小分队的三位队员在7月的艳阳下,首先来到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非遗苗绣展览体验馆亲身体验非遗苗绣的独特技法。
在苗绣绣娘的指导下,队员们穿针引线,静心感受苗绣在指尖的魅力。苗绣体验结束后,调研小分队与绣娘们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一位绣娘说到:“李老师(李绍玉)是苗绣传承人嘛,去年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了……苗族的女人从小就会针线,但现在已经很少了,她(李绍玉)觉得我们苗族的苗绣这个东西可能要失传了,她就说我要把这个东西捡起来,让它发扬光大,所以她就开了这一个厂。”从中不难看出她对李绍玉传承发扬非遗苗绣的认可。
此外,调研小分队发现,彭水县王光荣的荣玉公司的居家就业模式充分考虑了乡村留守妇女们对家庭的顾虑,成功将其转化为新的劳动力,实现了在当地的就业增收,发挥出了“乡村巾帼力量”。
随后,调研小分队又前往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访谈,彭水县就业与人才服务局王局长在采访中表示:“现在家乡也可以发展,我们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现在乡村振兴非常需要三乡人才,就是返乡、下乡、回乡人才。对象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还有退休人员,在我们看来,王光荣就是一个返乡人才。”
据悉,王光荣的荣玉公司开创的“居家就业”模式不仅减轻了当地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的负担,也是推动当地民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调研小分队走街串巷,以亲身走访体验为基础,通过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的实际发展状况、如何带动乡村留守妇女、残疾人居家就业、实现”家门口增收”有了一定的了解。
图为非遗苗绣展览体验馆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宇然 供图
深度访谈绣娘,探索非遗苗绣之力量
在本次调研中,调研小分队发现“用非遗促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且可行的发展路径。作为文化古国、文化大国,截至2020年,我国已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市级非遗名录更是数不胜数。非遗不仅能助力脱贫,还能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焕发出新的力量,以荣玉公司为代表的彭水苗绣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彭水县,调研小分队与彭水苗绣传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农民工李绍玉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在访谈中,李绍玉女士不仅向小分队分享了她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经历,还讲述了她从最初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到后来的带动居家就业,建立非遗苗绣工坊,想要带领彭水苗人走出一条苗绣致富之路的点点滴滴。她多年来为苗绣传承所作的努力。
正是采访中她说:“希望能为人民办好事、为国家办好事。”的真实写照。调研小分队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在乡村振兴路上将非遗文化与民族企业结合,使得非遗苗绣不仅发扬了民族文化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更为广大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了增收的重要渠道。
图为李绍玉所在公司的苗绣培训场所实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宇然 供图
通过参与观察法和广泛的采访,小分队深入了解了彭水这片广阔的土地,感受道到了不同于都市的,从没体会过的乡村世界。在调研中, 小分队队员们走访了彭水县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彭水县妇联、荣玉公司、彭水县非遗文化馆、蚩尤九黎城等地,从苗绣生产端到销售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调研。通过对荣玉公司居家就业模式的分析,调研小分队希望能为更多农村地区提供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并将关注点转向农村留守妇女,再次激发出充满活力的“乡村巾帼力量”。
图为调研小分队与李绍玉(左二)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宇然 供图
在彭水县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调研小分队真正深入群众,真听真看真感受——不仅感受到乡村振兴真正在彭水县人民群众中的体现,更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繁荣,人民生活的多姿多彩。尽管小分队在调研中也发现了问题,但从中更看到了希望:乡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妇女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群体!“相信在彭水人民的努力下,彭水苗寨的光明未来一定会实现。”一位队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