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漫步青砖灰瓦,探秘南风古韵

  为充分挖掘利用广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振兴实践成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特色村落、乡村振兴典型村的历史、现状及内涵,推动岭南优秀文化赋能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八月九日到八月十一日,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赴小洲“漫步青砖灰瓦,探秘南风古韵”“多彩乡村,弘扬岭南文化"主题教育实践团的小伙伴们结伴而行,来到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小洲村,一探岭南的南风古韵,留下诸多感慨。

  广州最文艺古村,岭南民俗风情的博物馆  

  说起小洲村,你会想到什么?是瀛洲古寨、岭南水乡、抑或是最后的小桥流水人家?身处广州南肺地区的小洲村,其文艺气息并非空穴来风。在艺术界,素有“北有宋庄,南有小洲”这一说。

  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让小洲村恬淡的水乡景色与质朴的人文风俗得以保留,就连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也为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所吸引。小洲村的改造堪称城中村改造的范本,其改造发展注重提炼和保留村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元素,规划设计合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管理有序。话不多说,让我们马上出发!

  青砖灰瓦石板路,拱桥流水古码头——  

  百年老树与树荫下休憩娱乐的老人、玩耍嬉戏的小孩、老人旁边趴着的狗,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小洲村特有的临水空间却仍保留有古朴、安逸、回归自然、一派和谐的古村落特色。走在小洲村的路上,巷道里,干净、整洁、宁静……宛若置身于乡村,仿佛不远处的闹市与此无关,难以置信,这里是国内一线城市的城中村,也是都市里难得的静谧之处。

图为小洲村小桥流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卓毅 摄

  撒野或静思,总有钟情处  

  寻一处安静之地,远离喧嚣,找一户人家,端起一杯茶,细细品味从入口醇苦到满口甘甜的回味,享受一份平静与闲适,时间放慢了脚步。亦或拐进一条清幽小道,旧书苑、轻音乐、老时光,就藏在这里。阳光洒进落地窗,翻几页书,听几段音乐。聒噪的身体在时光流淌中静了下来,如水乡里的木筏,漫无目的地悠游。

  岭南的古韵风情不只藏在风景里,更藏在一杯茶,一声吆喝,一个人的身上。

 

图为小洲村革命文化特色茶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卓毅 摄

  沿着青青石板路,走进蜿蜒曲折的小巷,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的生活气息。我们看到藏身广州百年老街里的“梦幻书店” 岭南文化的万花筒,品悟景德镇精美瓷器的前世今生,感受非遗跨越千年的指尖情怀,从老锁、发白的绳线里感到水乡的质朴。人民礼堂、旧街里售卖的雷锋式书包、毛主席像和文革时期的风景明信片、各种手工艺制品……让人想起文革岁月和改革开放初期,那么近又那么远。

  每每走在古镇中,总会带来一种思索,古老而美好的事物究竟因为什么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呢,能留存下的记忆究竟会有多少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会将在这里的记忆连同那一缕清幽茶香封存,嘱咐岁月珍藏。

  询问了一位村里的导游,才知道眼前的小洲村,曾经历了:岭南水乡古村落的自然发育阶段、艺术精英自发集聚阶段、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三个空间转换阶段,并分别形成了对应水乡古寨的生产生活空间、艺术创意空间和创意旅游商业空间三种空间形态,让小洲村多了几分艺术和商业气息。由此可见,在推进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注重提炼保护当地历史文化,合理规划村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

图为当地景德镇陶瓷展览店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卓毅 摄

  愿每一个村落都是“回得去的故乡”  

  这是对我们外乡人说的,也是对乡里的人说的。我觉得,远离灯红酒绿,保留原始风貌,才是一个小洲村长久不衰的根本,这才是岭南人记忆中的故乡。

  转角,我看到了村落里的长者之家,树荫下吹着河边凉风,打牌娱乐。

  我却突然想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岭南文化摇篮,村里除了游客,最多的就是老人了。靠着对故土有依恋之情的老人和手工业劳动工作者,是否能守住古村的这方净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是,它必需“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因此,必须要守住这方净土,而且要一直守护下去,因为它本身就是岭南文化的根源所在。

  值得高兴的是,创意阶层、政府、资本和游客等空间主体的加入,正慢慢地使小洲村由单一空间主体(村民)转变为多元主体,这是小洲村重新充满活力的重要一步。

  桥,是故乡的桥  

  每当桥上走过一群孩子,总是会给翰墨桥古老的氛围带来活力。奇怪的是,这一段的水比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要清澈许多。这里的人和这个村,要么一起老去,要么一起充满活力。

图为小洲村翰墨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卓毅 摄

  奇怪的是,同样是桥,简朴素雅的妈娘桥,或许是相貌并不出众,我们可能会草草走过。桥墩由花岗岩石铺就,她联系着河道两边的人家、通向重要的天后宫,然而妈娘桥下,河水污浊,似乎从中感觉到一种历史中的淡漠——妈娘桥下污浊的河水,在繁盛的植被下,绿色沁入视野,似乎发酵后的东西也一并袭来味道,让我本想多在这里驻足的念头打消了。又是为何不保护这水乡生命的河道呢?我心中迫切想把生态治理唤回这梦里水乡

  但现实是,农村毕竟是农村,再怎么被外来的艺术家捣拾,也有不少旮旯的角落,村口垃圾遍地,河水发臭,人不宜久呆,一条高速公路凌空擦村而过,比宏村、篁岭差了去了。一股落差的感觉不禁袭来,那个曾经被关山月力捧的古村消失了,现在的文青,为何还要向大家诉说着村落的美好呢?或许,这是他们对岭南水乡曾经的美好回忆,尝试用这种方式引起人们的重视,迫切也想把生态治理唤回这梦里水乡……

  喧闹的背后,是如何活化当地村落文化的隐忧 

  从繁华的城市转身到城南的水乡,一闹一静之间,可能感到短时间的惬意,因为远离了喧嚣;也可能在变化中,会发现一直憧憬的乡村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

  正如小洲村,它始建于元末清初,由海水冲积而成。沉淀着悠长的历史、留下了那么多的古风古物。然而,在资本城乡不平衡发展机制下,创意阶层、政府、资本、村民和游客等空间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在小洲村的空间转换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其中当地村民、创意阶层和游客发挥着自下而上的能动作用,政府起到自上而下的管治作用,但在村民的空间抵抗下效果甚微。

  城市化与古老的矛盾必将考验着这里的村民们,究竟继续选择古老的方式还是现代的呢?那么最基础的设施的改变,就无形的给这座岭南水乡特色的村落带来了变化。许多宗祠庙宇现在也改成了核酸测量点或有其它用途,岭南水乡古村逐步演化为创意艺术与旅游空间。

  值得警惕的是,在“时尚创意”这些漂亮的招牌下,可以想象的是这里很快变为商业机构、大牌艺术机构进驻的地方,租金飞涨,草根艺术家和普通村民再也难以立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究竟应该尊重艺术生态的自由生长,还是需要以政府与商业联手的力量为主导进行“打造”?但从以往的经验来说,“打造”出来的“文化”往往逃脱不了“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的命运,文化永远是被捆绑的一块招牌。

  “国家级生态村”、“广东省古村落”与“时尚文化创意的中心”的称号真的能像变戏法一样变得水乳交融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检验;古老还能留下来多少?又有多少可以流传下去?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应当尽己所能,为后人记录、保存好小洲村的片片秦砖汉瓦。因为岭南的人文特色与情怀,正隐匿于建筑特色之中,承载于青砖灰瓦之内。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根移转到更肥沃的泥土,而是要在根的周围施肥。 (通讯员 林卓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