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闽清10月90日电(通讯员 阙林凤)今年暑期,厦门医学院“一粒小橄榄,成就幸福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位于福建闽清的“中国橄榄第一村”——梅埔村,实地调研橄榄的种植环境,聆听当地橄榄种植大户张孟涵和橄榄加工厂负责人的故事。
图为张孟涵种植的“灵峰”橄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夏嘉璐 摄
采访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向张孟涵请教闽清当地橄榄的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张孟涵介绍说:“梅埔村这里日照充足,无霜期可以长达350天,土壤又是中性沙质土,千里闽江在这里拐了一个‘V’形弯。由于受谷底和闽江水体热效应的影响,气候温暖,低温冻害少,水汽丰沛,是闽清橄榄的原产区和主产区,所产的橄榄比其他地方更香更甜。”上扬的嘴角,激动的语气无不展现出张孟涵对于闽清橄榄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的自豪和骄傲。可当实践队员询问张孟涵是否因为闽清的橄榄全国闻名而自豪时,他又羞涩地笑了笑,摆着手说“农民是不会自豪的”。
接着,跟随张孟涵的脚步,实践队队员前往参观“橄榄王”所在地,近距离地感受橄榄王高大苍翠的身姿和独特的历史底蕴。橄榄王高目测十几米,在周围的一排橄榄中极为突出,枝干粗大斑驳,风吹过橄榄叶摩挲作响。张孟涵介绍到,这棵“橄榄王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结果量少了很多,其实我们也不摘了,人工费太高,因为太危险了。”说完他指了指“橄榄王”渗出栏杆外的大部分枝叶,那下面是数十米高的山坡。
图为张孟涵向实践队员介绍橄榄的种植环境。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旭凡 摄
在张孟涵讲述闽清橄榄的种植心得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们了解到张孟涵在种植和管理橄榄生长的过程中,不断潜心钻研橄榄种植和培育技能。目前,培育出的优质品种平均收购价每公斤400多元,较大的橄榄树一棵年产值就达5万元以上。梅埔村橄榄的兴旺,除了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勤劳努力之外,也离不开政府的深切关怀。据张孟涵介绍,政府每年都会请专家来种植基地帮助农民防治虫害,优化种植技艺。这提升了橄榄产值,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
图为张孟涵为实践队员们介绍“橄榄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旭凡 摄
告别了张孟涵叔叔,当天下午,实践队员们驱车前往“一榄情深”项目实施基地,深入参观和了解橄榄深加工产品链和橄榄的相关文创产品并采访项目实施基地的负责人。
负责人对实践队的到来很是高兴,不仅拿出新加工的橄榄饮料给队员品尝,还表达出想和学校合作的意愿。他很可惜地说,橄榄本是一身宝,想将其做成功能饮料造福百姓,可惜公司技艺不太成熟,在保留营养成分和优化口感上做不到平衡,不得不牺牲了口感,这才导致公司产品走不出闽清市场。他希望大学生能好好读书,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不要像他一样,没什么文化,要用到什么知识的时候,全靠自己瞎琢磨。
在采访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一榄情深”项目是在闽清县橄榄露非遗技艺传承人陈世忠的指导下,团队参与橄榄露、橄榄饮料的研发,打造出“露宝”饮料,解决了橄榄汁橄榄味不浓、口感苦涩等问题,使得橄榄产品多样化升级,多方位增加橄榄产业链的发展,直接带动大批果农增收,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图为“一榄情深”研发的橄榄饮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旭凡 摄
近年来,梅埔村立足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广泛种植并不断优化橄榄培育方案,向橄榄产量最大化、质量最优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深化橄榄产业链发展,使得橄榄产品多样化升级,增加产品销售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真正为闽清人民创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