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与城市,母与子。无法理解乡村,就很难理解城市及周边世界,现实中乡村建设最大的鸿沟是我们很难用现有的系统去理解乡村。所以乡村调研是我们去理解乡村的开始,邵阳学院“青春向党,美丽乡村”实践团的调研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走在乡间小路上,你会发现山水田居下的家族生生不息;真实的柴米油盐茶清淡恬静;也有切身之痛的困惑与无奈,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妥协与融合;只剩老人、小孩和狗的乡村,年轻人想回却回不来,等等。所有在乡村现场的所见所闻都会在大家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进而为我们提供依据,指导落地,开花结果。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去往山上的村民家中进行调研的路上,对路边的产业园进行讨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志成 摄
7月13日是我们的第一次乡村调研,那时候更多的是好奇,其中我们接触到了之前从未触及到的人、群体与事物。在他们的操着乡音的话语里,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感情,我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照顾着自己患有先天性脑瘫的小儿子的辛酸,看到了一位妇女对瘫痪在床的丈夫的不离不弃,看到了党龄五十余年的老党员爷爷的爱国,看到了一位伯伯自己一人住在大房子里的孤寂。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颗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是一位儿时的玩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乡愁,深深地让我触动。
白露扑哧着翅膀,悠悠的飞来飞去,蝉鸣声,蛙声,小鸟声,还有远处小孩子的嬉闹声,还有隐隐约约的喊着自家孩子回家的呼唤声,这些声音交织成了一曲独属于乡村的乐曲。感动与欢笑在这里上演,一幕幕的场景让我珍藏于心中。
他们会在我们即将离开时一直招呼着我们再坐会儿,会在我们凑近他们时害羞的躲在柱子后,会端来凉凉的冰粉要我们吃,会热情的来到我们住所,一起聊天,一起听蛙声、看星星,互道明天见。
“这里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一位爷爷感慨的和我说。每次走在路上,村民们总会热情的朝我们打招呼,梨子、西瓜、玉米等等,他们把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拿给我们,看着他们淳朴的笑容,真的好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这些天的调研中,我感觉辛苦与平淡是村民的日常感受。日复一日的种田种地,无论是酷暑炎夏,还是寒冬,都在田间劳作,用汗水播撒着生活的希望,虽辛苦但仍因自己可以为家庭做贡献而自豪与满足,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去生活,更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记得采访一位老人时,她为儿女在城市工作生活而开心,为自己还能为家庭创造财富而满足,甘于过着粗茶淡饭的平淡生活,盼望着儿女多回来看看。父母的心永远系在儿女身上,能为儿女分忧成为了老人劳作的动力与支撑,任劳任怨,却默默承担、坚持,只为这份亲情。我又怎能不为这份情而感动?
时间恰恰好,我们能相遇在这里,在这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故事,日出日落都是生活。很庆幸自己能来到湾里村,一起认识那么多可爱的村民,一起度过这几天,我会记得清晨的玉米,饷午的西瓜,还有我们一起看过的星星,不早不晚,一切都是刚刚好,我们能相遇。(通讯员 阳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