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浙大学子走进茶乡 探寻革命老区致富新路

  中国青年网梅州8月5日电(通讯员 练美辰 李雅澜) “九山半水半分田”,这是雁洋人对自然环境的自嘲。然而就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城中,雁洋人敢闯、敢创,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山地资源脱贫致富,将这一方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7月28日至30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赴赣闽粤革命老区“循革命访老区,踏乡村共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梅州市雁洋镇七彩农场、雁南飞茶田、阴那村学习考察,从红色革命老区兴盛发展中,寻找苏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故事。

  农旅结合,兴乡富农

  7月28日,实践团来到雁洋镇南福村七彩农场,探寻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福村率先引进种植金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南福村村民赓续先辈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创办了雁洋首家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农家乐园,取名为七彩农场。

  负责人黄裕济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所谓七彩农场,即“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随着时令变换,不同习性的瓜果蔬菜在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下错峰成熟。从山顶往下俯瞰,一年四季,农场中总有色彩缤纷的丰收画卷让游人赏不尽、观不完。山顶的七色爱情塔的美好寓意,田间精心布局的玉米迷宫,户外幼儿水上游乐设施,小型露天七彩攀岩墙,从土地到餐桌的烤地瓜制作体验,夏夜观星与户外烧烤……都是山间小村紧抓现代“流量密码”的智慧体现。

图为负责人黄裕济接受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佳怡 供图

  在走访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因为地处山区,南福村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闲置出了不少民居。基于这一现状,七彩农场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推动将闲置民居变为民宿的改造,以“大庇天下游人俱欢颜”。民宿的开发,将盘活闲置南福村的资源,为村中创收再助力。以往只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能捧上一碗“旅游饭”;一个山间小村,挖掘自身特色,也能变身特色鲜明的景区。变田园为景区,变农家为客舍,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以农为本,以旅为业,南福村在这条路上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这种新颖的农业生产模式,令实践团成员们备受启发。单歆芮同学说,“七彩农场”模式的乡村振兴方案设计地非常巧妙。“从亲子户外互动等潮流模式实现企业自立,到依山发展实现企业与自然共生,最终以点带面实现全村协同、村企共生、共同富裕,达成双赢。”她认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山区生态开发思路,值得向许多深山中的原生态村落推广。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七彩农场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佳怡 供图

  以茶会友,以文兴业

  7月29日,实践团来到雁南飞茶田,寻访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在省级生态示范村的实践。背靠阴那山五指峰,雁南飞茶田坐落于雁洋镇长教村,群山环抱,茶田叠翠,景色优美。与七彩农场不同,雁南飞茶田将客家文化、茶文化与自然风光紧密结合,着力打造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旅致富新路。

  登上顶峰,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千亩生态茶田,如同一条条翡翠丝带装点着群山,令人赏心悦目。走下茶田,一阵阵沁心醒神的茶香随着微风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因有茶中情,方有茶之缘。伴随着古典的追忆,在雁南飞茗茶独有的幽香气韵里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叙古今闲趣,享人间真情。集客家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围龙式建筑,是绿色山峰上一抹亮眼的红。它外形致敬客家传统“围屋”,古朴而温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竹简围成的天花,深邃而神秘,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客家韵味。

  二十七年来,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雁南飞茶田将茶文化与客家文化深深地烙印在这片群山间,形成了一幅绿中带红的山水画卷,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前来。在这里,不仅可领略多情优美的客家山水,还可品尝原汁原味的客家美食,更可观赏质朴宏伟的桥溪建筑文化,感悟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品味源远流长的客家传统文化。

  这幅山水画卷给实践团成员们带来了深深的心灵震撼,其以文化底蕴为支撑的乡村振兴模式也让实践团成员们耳目一新。单歆芮同学认为,雁南飞茶园更是结合梅州地理优势实现产业致富的典范。“丘陵地形、溪谷纵横与独特红壤的结合,使得茶园种植兼具了高优品质与美学艺术,再转化为综合农产品销售和观光景点的品牌效应,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令人感怀不已,更对其未来充满信心。”

图为远眺雁南飞茶田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钊海 供图

  雁南飞茶田从落后山村到名牌景区的华丽转变,也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奋斗的价值。周洒帅同学表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青年党员更应该心怀理想,在基层一线挥洒汗水,在沃土上施展才华,投身乡村振兴,必将大有可为!

  企业反哺,共建茶村

  7月30日,实践团来到雁洋镇阴那村,聆听当地企业家“先富带动后富”的温情故事。阴那村坐落于梅州市雁洋镇的山谷之间,背靠高大巍峨的阴那山。山腰上,一簇簇茶树有如碧波,上下错落;远处白墙黑瓦稀稀疏疏堆砌的小村庄传来几声犬吠,为此寂处增添了些许烟火气。登上阁楼,于茶海观峰,俯瞰夏日阳光笼罩整座茶山,烈日虽毒,却也偶来清风送茶香,荡起万层涟漪,沁人心脾。走进茶田,能见到现代化的轨道车分布于田间各处,沿着山势上下运行,大大方便茶农采摘搬运茶叶。阴那村茶叶加工合作社总负责人李赞隆骄傲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这边的茶田是我们村民种的,那边一大片,则全是大老板的。要是没有这位大老板的无私帮助,可能现在阴那村还是一个贫穷山村吧。”

图为李赞隆先生接受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钊海 供图

  李赞隆先生口中的大老板,是一直帮扶阴那村的广东华银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彩银先生。谈及陈彩银先生,李赞隆他反复强调,没有陈彩银先生,就没有如今的阴那村。据李赞隆回忆,由于四面环山,很长一段时间来,阴那村都没有通向市区的公路。外面的粮食运进来很困难,大家都饿肚子,无力耕作;辛勤耕作一年种的经济作物又运不出去,很难赚钱。在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中,阴那村始终迈不出乡村振兴的第一步。直到有一年,18岁就翻山越岭走出阴那村在外打拼创业的陈彩银先生功成归来,决心要为家乡修一条通向山外头的“致富之路”。当时政府财政也比较困难,修建公路的钱是由陈彩银先生自己出的。后来政府将修路的钱款补发给陈彩银先生,他却一分未收,而是把这笔钱交给了阴那村支部,助力村中建设。

  “大老板是好人啊……”李赞隆感慨道,陈彩银先生不仅热衷于扶持家乡建设,还关心支持公益事业,捐赠资金,乐善好施。村中但凡有考上大学却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都是陈彩银先生帮忙资助;而对于退休老人,陈先生也会每个月为他们发50元的补助金。李赞隆先生告诉我们,村里老人常常开玩笑说,这50块钱,比子女汇来的还准时。陈彩银在经济上帮扶阴那村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引导、帮扶农户耕山种果,走科学种养、自立根生的致富之路。他在山中建设了茶叶加工厂,为阴那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让不方便下山的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解决了农村劳动力难就业的突出问题。先富带动后富,陈彩银没有忘记养育他的阴那村,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着家乡的脱贫致富。

  企业家陈彩银与阴那村“先富带动后富”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实践团成员们。吴佳怡同学表示,她为企业家“授人以渔”的智慧而佩服,为政府“振兴乡村”的实效而自豪,也为村民“自强不息”的魄力而感动。阴那村被群山包围,只有一条与外界联通的山路。即使处于这样恶劣的地理位置,阴那村在政府和企业家的带领下依然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致富之路。“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典范,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先富’的帮扶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走出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曾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红色老区大多位于内陆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如何完成苏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华丽转变依然道阻且长。在梅州市雁洋镇,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文化品牌+生态农业+农旅融合”这一条乡村振兴之路。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地域文化品牌,积极探索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加强农旅融合发展……这份来自革命老区振兴的答卷,不失为有效推动苏区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革命老区注入新活力的模范样本。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