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之前,从未想过会对一个陌生的城市,一所地图上定位不到具体位置的学校,一群相伴15天的孩子,一伙共同奋斗的“同事”们,留恋至深。
第一幕:此是花垣好风景,盛夏时节正逢君
伴随着初识的新鲜感和陌生感,我们统一换上队服,登车。大巴疾驰在公路上,车窗外,树木不断从眼前倒退。我们穿过许多隧道,跨过矮寨大桥,经历了暴雨,又见彩虹,在那个遥远的城市,陌生的地方,还有我未曾见过的山和晚霞,是足够让每个人驻足欣赏,并贪婪记录企图永久保存的美好。“天色暗成淡蓝,远处群山如黛,透过墨色林道,能看到镇上灯光依次亮起,炊烟熏红了晚霞”,这是我对花垣的第一印象,收拾完行李,夕阳穿窗而入,也随着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在花垣的15天里,每天都要驻足欣赏瞬息万变的云和透过树隙落在地上斑驳的光影。
褪去白日的燥热,深邃的夜里,仍能看到在墨色里游动着的云与点点星光,与城市里始终摇曳在一片绚烂的光影中不同,从各个感官来感受,花垣的夜都是静悄悄的。而我们则齐聚在二楼宿舍门口,沉溺在歌声中,期待着与孩子们的遇见,“等一个自然而然的晴天,我想带你去海边……”
第二幕:乡遇四中,青涩面庞与与灿烂笑容
相约九点,而八点未到,丹丹就在群里面说有孩子到校门口了,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着急忙慌的吃完早饭,就奔往教室。孩子们端正的坐着,带着腼腆与青涩的笑容。由于报道人数远超我们的预期,丹丹给已经报道完毕的孩子们简单介绍了一些自我介绍相关的词汇与短语,看着她们求知的眼神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真心实意的对待她们,提前下好备课的功夫。
真正认识孩子们,是在开营仪式上的自我介绍,拿着话筒的手微微有点颤抖,小声的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就赶紧跑下台,“我没有什么特长”是我最频繁听到的一句话,只有个别孩子在同伴的“怂恿”下,才敢上台展示一下歌喉。而15天后,结营仪式,彩排许久,终于轮到孩子们独自登上舞台了。初见她们时的青涩褪去了许多,她们也不再低着头或看着主持人支支吾吾,挥舞着双臂,露出灿烂的微笑,唱着“红红的梦想,把未来照亮”,我相信她们的前途将璀璨,未来已可期。更令我感触的是,有许多孩子还自己报名了节目,积极自信的在舞台上散发魅力,或许仍然紧张的微微发颤,但看着她们在这15天里,能不断打开自我,拥抱自我,相信自我,是我在这15天里最大的幸福与收获。
第三幕:课堂相熟,亦师亦友
记得我的第一堂课是英语口语交际,大家的配合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设计的很多个人环节找不到同学们配合,单独被点起来的孩子大都看着桌子不说话,但是齐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又异常响亮并且非常配合。课后和几个孩子交流,她们都说自己不敢读,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很少有机会。回想起自己的经历,也曾因为紧张和害怕,不敢举手而错失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我是幸运的,我遇到了一群很好的老师,她们给了我站上讲台的机会,在一次次的锻炼下,我逐渐放开自己,从不敢看台下的同学和遇到问题时的局促,到可以开始和同学们有互动,“你们应当做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听者”,这是我的老师教会我们的道理。
同样,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做课堂的主宰者,同样也是生活的主宰者,要紧紧将主动权纂在自己手上。15天里,许多的知识其实难以讲的多么深刻,世界也远不止书本上的字符与晦涩的文字。作为实践团成员,我们设计了国别文化课程,双语故事会,感恩教育课堂,小小手艺人-剪纸,红色论坛等系列活动,在备课的过程中,收获到了自己的成长,课堂上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能够迈出从不敢到敢的第一步。
尾声: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离别的气息早已开始慢慢蔓延,画画课后,孩子们悄悄把画塞在老师手里。但是我们谁也不愿谈起,依旧会在放学后,在学校门口看着孩子们离开,轻声说一句“明天见”。
结营仪式上,学生发言时引用了宫崎骏的这段话,“当陪你的那个人要下车时,即使你再不舍,也要心存感激,挥手告别”,在夏天相遇就让我们在夏天挥手告别。这个夏日永远耀眼,过往的篇章一幕幕展开,既明亮又鲜艳。(通讯员 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