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长街短巷茂腔响,百年传唱韵味长

  1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行知青旅”实践队开展了“扎根实践沃土,弘扬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茂腔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传承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曾经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有过辉煌的一面。“行知青旅”实践队此行来到了日照市五莲县,探寻五莲茂腔的奥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迎着冬日暖阳,穿梭在大街小巷,总会碰见几位老人。他们有的三五成群,有的一人独坐,或许身份不同,或许年龄有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听戏,听的正是我们经典的地方戏——五莲茂腔。他们可能已经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们,常伴身边的是一只小小的收音机,雷打不动的,里面传来阵阵咿咿呀呀的戏曲声,听到动情处,老人们总会忍不住跟着哼唱。过去的时间里,我从没有留意过这些听戏的老人,每当我步履匆匆地路过他们身边,我总会觉得,他们是被时代忘却的人,追不上时代脚步的他们只能停留在过去,我甚至一度认为他们听的茂腔戏土的掉渣。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来到了五莲新时代茂腔艺术团。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演员们平时排练的地方,还有幸尝试了茂腔戏的扮相。长长的水袖搭在手臂上,我真觉得自己也成了剧中的人物,忍不住学着老师的样子转了几圈,终究是不能轻易仿出那种独特的神韵。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五莲茂腔戏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剧团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洋 供图 

  茂腔戏的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样子,最开始只是一个人挨门演唱,田间地头,随时随地,开口就唱,内容无非是些家长里短、百姓伦理。直到20世纪初出现了戏班,有了简单的化妆,从单纯的演唱开始向戏剧过渡,这才逐渐发展形成了茂腔戏的雏形。五莲茂腔戏包容性极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京胡、京二胡、三弦、板鼓等乐器,使之成为正式搬上舞台表演的一类戏曲。五莲茂腔剧团自1956年建立后不断对传统剧目进行挖掘整理,2004年新成立的五莲茂腔剧团更随着形势的发展开拓创新了许多新剧目,每年春节剧团都会下乡巡演,因为是方言戏,语言通俗易懂,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每次演出结束都还能听到大家对刚才表演的讨论。 

  由于特殊原因,我们没能观看艺术团的现场展演,但好在还有过往展演时录制的视频可以让我大饱眼福。视频播放的是一次露天展演,剧目的名字是《老少配》。晚风撩动演员的衣袂,又带着演员们独特的腔调盘旋在展演舞台之上,令人如痴如醉,不禁与剧中的角色同喜同悲。虽然隔着屏幕,但我同样深深沉醉在演员们的唱念做打之中。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茂腔展演视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洋 供图 

  以前我觉得茂腔戏很土,大概是因为戏曲演员们浓重的方言,夸张的肢体语言。可当我静心听完了一段地道的五莲茂腔戏,才发觉方言在这其中的巨大贡献,那些百姓伦理、故事传说在方言的加持下有了独特的戏剧效果。那些看似夸张的肢体语言,演员的手眼身法步,每一下都遵循章法。这样的茂腔戏是极具感染力的。茂腔戏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下,去糟粕,留精华,在这个小县城里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都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听一段传承百年的茂腔戏了。或许多数的年轻人都和曾经的我一样,认为这咿呀的曲调土的掉渣,可我们都忘记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这曲调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正是那一声声传唱让许多经典故事流传至今。 

  如今我感受到的茂腔戏一点都不土,它用方言独有的腔调吟诵着这片土地,吟诵着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着的人民,它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潺潺流淌在五莲人的骨血里,见证并传承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当我又一次路过听戏的老人身边,我忍不住和他交谈,听他讲茂腔戏的辉煌,听他讲他的辉煌。他们都没有被时间遗忘,他们都被铭记在时间的长河里。任凭时代怎样飞速发展,那些经典终将成为永恒。(通讯员 王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