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凌冽,仍有明媚暖阳;倾听心声,共叙冬日温情。这个冬天,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星光小分队开展“回归家庭”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奔赴浙江省各个区县访问多位老人,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浙江省养老现状和老年人养老诉求,共同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寻找答案。
访谈第一站,我们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环碧村。这里大多居住着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的子女常年外出工作,村里老人多是互相照顾,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保证。住在村口的段爷爷热情地接待我们到家中做客,段爷爷的儿子在离家较远的城市工作,半年或一年才能见一次面,平时和老伴一起居住。当问及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养老需求时,段爷爷回答我们:“平时自己锻炼身体,领领养老金,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我挺满意的。”说到这里,段爷爷还兴奋地从兜里拿出手机,为我们展示他最近拍摄的短视频,“我喜欢拍拍视频,就是不太熟练,自己逗自己开心嘛!”但当问到是否愿意和子女加强联系时,段爷爷显得有些落寞:“我希望他们过好点就好了,平平安安的,就不想要麻烦他们。”
图为实践团队在老人家中访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月丽 供图
实际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村里老年人大多都有着一些难以根治的疾病,因为村里没有设置乡村卫生院,平时老人需要到县城的大医院看病,除此之外,他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不便之处还需要子女的帮助。在物质养老需求基本满足时,老年人更渴求精神上的陪伴。在告别段爷爷时,我注意到客厅的电视柜旁摆放着全家福,照片上的段爷爷和老伴搂着儿子的肩膀,笑容灿烂。我想,无论物质生活多么充实,子女不在身边时,老人们心里总是有着牵挂和孤独,期盼着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经过几天的实地访谈和资料整理,为更深入了解其他地区老年人的养老诉求,我们踏上了去往台州市仙居县的路途。在朱溪镇垟口村,我们停下了脚步。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云雾缭绕,景色宜人,通村公路在梯田和青山间蜿蜒,美不胜收。年关将至,沿着乡间的主干道向村中走去,许多门户已经挂上了灯笼和对联,偶尔能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家门口拉家常,十分温馨热闹。
走过主干道,在经过一条小巷口时,我们却注意到一位奶奶独自在家门口坐着,手中忙活地织着毛衣,家门大敞着,却因为没有贴对联而显得有些冷清。经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郑奶奶已有八十四岁高龄,家里有五个孩子,却都在外忙工作,今年过年估计不会回家。“我身体挺好的,自己在村里还会种点菜吃,”郑奶奶看起来精神很好,还邀请我们到家中坐一坐,“我的几个孩子过年都不回家,家里没有以前热闹了。”当聊起养老需求时,郑奶奶表达的却是非常知足,没有再多的要求和期许。村里养老设施齐全,也建设了专门的养老院,“等腿脚不方便的时候再到养老院去住,我一个人现在挺好的。”
图为实践团队在村中访谈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郭月丽 供图
我们问起奶奶和子女的相处情况:“您有没有想过和子女加强联系呢?”郑奶奶表示,自己理解孩子在外工作的艰辛,平时没有事也不愿意多打扰他们,大儿子送给她的智能手机,自己却因为不会使用打不了电话。她紧接着和我们絮叨起以往家中过年的情景,眼里闪着幸福的光芒。郑奶奶常常坐在家门口织着给孩子们的毛衣,习惯地望一望巷口,期待她的孩子们能赶在节日时放下工作回家陪一陪自己。她质朴却又孤独的老年岁月,大部分在等待子女归家中度过。
“家庭”对老人来说是情感的寄托,村里大多数老人劳作一生,最终总是对“家”抱有深深的眷恋和依念。老有所养,关乎物质保障,更关乎精神赡养。在和郑奶奶告别前,我们陪伴她在门口晒着太阳聊着天,也教会了奶奶如何使用手机给孩子们打电话。在这个冬日,我们尽自己所能为这位老人带来陪伴和温暖,看见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出现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也涌起一阵感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当看见这句话,我就会想起访谈过的这些老人们。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已有如此大爱的思想境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庭养老在新时代依然发挥着其强大作用,“回归家庭”仍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精神诉求。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社会中,我们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和陪伴,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送去“家”的温情。(通讯员 郭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