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生于斯,长于斯,不负乡音不负斯

  为了探寻乡音,传承保护家乡方言童谣,2022年7月我跟随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徽韵古情 探寻乡音”安徽方言调查采录团队在我的家乡宿州砀山进行线下采访、采录。

  采录结束,我和另一位队员郭峻如意犹未尽地聊着这个小城的方言童谣,相谈甚欢。皖北的雨来得又急又猛,生长于斯的我们毫不讶异,默契地平静下来,静坐听雨,任由思绪飘荡。

图为曹丽老师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轩瑶 供图

  “不拉不拉消消,白让恁妈知道。”这是刚刚采访的曹丽老师提到的童谣。时隔数十载再次听到这句乡音,心头升起一丝久违的安定。

  这句童谣大意是讲疼痛全部飞走了,别让妈妈知道这件事。它一般是对磕到的孩子的安抚性话语。时过境迁,我不再是毛毛糙糙的小朋友,也没有摔到哪里,妈妈更不再会因为一点我的一些皮外伤就心疼到眼圈发红,但这句话却仍然对我起到一种“顺毛”的作用。也许是因为它勾起了太多回忆,也许是因为,方言童谣作为当地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本就也是构成我的、让我成为我的一股力量。

  乡音,乡土,乡愁······离家上高中的那几年里,无数个深夜,想念这里的早市。冒着热气的包子白粥,响亮的狗吠鸡鸣,操着方言寒暄大笑的大妈和奶奶们。每每陷入乡愁中,才明白我就是属于这样一个喧闹的小城的。小城给予了我独特的语言能力,给予我不修边幅、自然洒脱的生活态度,给予我对温暖氛围的独特向往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这些馈赠深入骨髓,漂泊在大城市求学谋生的我们,有太多时刻会陷入迷茫,这时候也许只需要一句乡音,我们体内的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重新想起自己适合的、期待的、无法回避的是什么。

  发音人王俊老师说,他观察到现在的孩子唱的歌以流行歌或影视主题曲为主,他儿时耳边所萦绕的那些方言童谣,现在似乎很少听到了。是的,现在的孩子长大后,能让他们相视一笑的,也许不再会是方言童谣,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共同记忆。我们与他们之间,不存在高低雅俗之分,受互联网用语影响深浅更不能作为评判一代人是否“垮掉”的标准。只是,在哼唱起那些童谣的时候,心中会隐约浮现一丝遗憾——这样一股具有地域特色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就这样缺失了吗?公共空间互联网之外,他们倘若能从各自的故乡中发掘到各不相同的文化符号,是不是可以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了呢?而我们的社会,在这样一个个具有特殊力量的个体的碰撞交流、通力合作下,也许能迸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吧?

图为王俊老师在录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轩瑶 供图

  好在,团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把零碎的方言童谣以文本与录音的方式再次整理起来,既留下了电子资料,也在搜集的过程中唤醒了许多砀山人的记忆。也许在这之后,他们因此也能将其传诵给我们的下一代,让童谣和无数个属于故乡的我们自己,焕发出新的生机。

  歌曲《县城》中唱道:千层山,万重浪,比不过县城一碗汤,没有县城,万万不能。我们不能没有县城,我们不能遗忘县城,我们不能不记住县城中的乡音。所以,我们用脚步去丈量她,用纸笔去记录她,用这个夏天的身体力行,不负她。(通讯员 朱轩瑶)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