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瓷”趣翩翩,有幸相逢彭州

  7月12日上午,西华师范大学“桂香瓷韵,弦歌不缀”——暑假“三下乡”乡村振兴产业赋能实践团队为了了解彭州白瓷相关历史,派出三名团队成员前往彭州市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7月12日下午,团队全体成员前往彭州市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旨在通过专业讲解员的解说对磁峰镇白瓷有进一步了解。

  诗圣杜甫曾作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称赞大邑瓷,但世人却一直没有找到大邑窑的窑口和出产的瓷器,同时人们发现诗中描绘的“轻且坚”、“叩如哀玉”和“胜霜雪”的特点与磁峰窑出产的白瓷极为相似,或许杜甫诗中的“大邑瓷碗”真的是磁峰窑的一件产品。往事缥缈不可追,但我们对彭州白瓷的兴趣却因此生发,于是我们自发组建“桂香瓷韵 弦歌不缀”暑假社会实践小队,真真切切踏上彭州的大地,一探白瓷的风姿。

  彭州白瓷历史渊源悠久,为了从根源上透彻了解白瓷,我们来到彭州市档案馆查阅彭州志,试图从文字中找寻关于白瓷的蛛丝马迹。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我也曾与古籍打过交道,但这是我第一次将整本古籍拿在手上,并有机会来来回回仔细查看。彭州市档案馆中收藏的最早的《彭州志》是清朝嘉庆年间编写的。书籍经过百年时光洗礼,今天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

  古籍的书页因虫蛀而布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孔洞,纸张边缘微微泛黄且粗糙毛燥。这样薄薄的一页纸,竟能容纳这片广阔大地百年风霜中的一瞬;短短的几行几列,却落笔一个人的短暂又漫长的一生。现在我捻住这轻轻的一页纸,却感觉它沉重地令我难以翻页。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要多少心血和光阴才能成就这样一本涵盖风俗习惯、祭祀礼仪、法律规章、人物生平、物产资源等要素的志书,而百年后的我又何其有幸能一睹其容,通过文字看见百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看见生动的历史。

图为正在翻阅资料的团队成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倩 摄

  除了通过文字了解白瓷,我们还前往彭州博物馆亲眼见识了百年前所造的白瓷。时光蹉跎,白瓷虽不如百年前那般如霜雪晶莹,但从其形制、颜色不难体会到其犹存的纯洁剔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确实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欣赏祖国河山,这些文物也都有多角度拍摄的高清图片甚至3D建模,可以全方位、“近距离”欣赏。但是这些照片、建模在我看来永远无法取代亲临实地用双眼观看。如果观赏者的心思敏感些,在见到这些文物的一刹,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因为这些观赏者心里明白,这些文物是在暗无天日的层层泥土尘埃之下掩埋几百上千年后才重归人们的视野的。这是一种存在于浩渺时光长河中的幸运,而有幸亲眼看见这些古籍文物是我们人生之幸。

图为正在听讲解的团队成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倩 摄

  我与白瓷虽是初见却又像是相逢,因为我所代表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百年前就赋予白瓷灵动流畅的形制、真诚的意义甚至鲜活的生命。从灰暗的陶土到莹润白亮的瓷器,要经过人类双手和制作工具千万次塑造和炉火炽热的高温烤制,才得以呈现现在的状态。人世间的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也能从瓷器们被制造、被使用最终被遗弃、被掩埋于黄土之下的过程中反映出来。

  现在,我在温度适宜的博物馆中与白瓷遥遥相望。它的边缘有所磕碰、缺漏,颜色也不复纯白无瑕,我却觉得它更美,因为它的美具有厚度,这是阅遍风霜后的返璞归真,是无情时光中的枯木逢春。具有厚度的美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因为透过白瓷留存的风韵,我们看见的是历史留下的车辙和人生的起承转合。(通讯员 张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