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乡”约大陈,共“富”三色垦荒行

  夏日的晴空依旧是似火的骄阳,以及那纯净得令人窒息的蓝天,虽没有那富含盐味的海风,但是共赴大陈岛“垦荒路”的画面确如电影场景般不断闪现在我的眼前,三天的海岛调研好像还在继续,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被清晰地烙印在脑海中,余韵悠长……

  夏日清风起,赤橙青年至 

  身为台院学子的我选择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心湖书院导师徐敏带领下,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级、各色专业的我们,怀揣着同样的初心,肩负起探索大陈岛共富的使命,组成了“共富海岛垦荒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投身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

  7月4日,当晨曦划破天际,旭日带着暖意,实践队集结在椒江七号码头整装待发,耗时近两小时,跨越29海里的航程来到大陈岛。在登上“东海明珠”大陈岛的一刻,迎面拂来的是习习的海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码头上的游客纷至沓来,船上的货物井然有序的装卸,没有推搡挤、吵嚷闹的不文明现象,同脑海中浮现的文献资料里满目疮痍、死气沉沉的荒岛形成鲜明对比,途中的颠簸和眩晕呕吐瞬间化为满满的新奇和激动。

图为下大陈岛客运码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克勃 供图

  步入大陈环岛公路,仿佛走进小清新漫画世界,路上有休闲漫步的人,也有骑着行单车的人。沿途我们可以看到集观景、休憩、候车、充电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公路驿站,有融合海岛环境的海洋文化宣传栏,黑瓦白墙上色彩绚烂的壁画, 几乎任意一个地点下车都可以观赏美景。一些仍在建设和完善中的路段,仍可看见三五个工人,正顶着炎炎烈日俯身弯腰铺路的身影。

  乘坐环岛全电公交车时,我们谈及大陈岛近几年的变化,司机师傅满脸自豪的强调“那可完全不一样阿”,接着便滔滔不绝地向我们列举大陈岛的新面貌。这是独属于大陈的一道靓丽风景,专属于大陈的别样风情!

  驻足梅花湾上,三角街熙熙攘攘。我惊讶地发现海岛居民以老年人居多,在走街串巷与形形色色的村民们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学生少的时候不足十人,往往师多生少。眺望舟楫往来,海面波光粼粼,我陷入沉思,初露繁荣的海岛,如果年轻人都离开了,岂不又成为荒岛了吗?如何能利用好禀赋独特的海岛资源、奇绝的自然风光,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现代化、符合大陈实际的方式,让这个充满红色气息的海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东海熠熠生辉,创造着新的辉煌呢?我想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图为早晨大陈岛梅花湾街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敏 供图

  寻访“垦荒人”,助力以身行 

  夜间,我们跟随民警深入花湾一带辖区,开展情暖百姓“大走访”活动,一路上我们碰到许许多多往来的岛民,他们都会热情同民警问好,把民警当成“一家人”,我深刻感受到了岛上警民一家亲的祥和氛围,可见大陈岛的民警深受岛民的爱戴和拥护,平安已然成为这座美丽海岛最亮的共富底色。

  在走访街边商铺时候,不少商家反映开店不易,旺季和淡季收入差距悬殊,岛上第一家开了十余年的奶茶店,也才近几年开始盈利,问及是何原因让他们坚守在这片土地时,我在他们眼里看到了“光”,他们竟不约而同的回答出相似的答案,总要有人去艰苦创业,去开拓创新,才能从无到有,这不正是垦荒精神的内涵吗?原来大陈岛垦荒精神早就深深镌刻在大陈人的心里,深深的熔铸与台州人的血脉之中,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垦荒人”砥砺前行。我不禁感慨现代化的大陈任重道远,并非一朝一能够实现,许多发展政策要真正落地落实,还有层层关卡需要攻克,但正因困难重重,才需要我们后辈们不断发奋图强,凝心聚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为助力大陈岛生态绿色共富,实践队联合“小蓝之家”工作人员在大陈岛浪通门附近开展了一次“净滩行动”。不到十分钟,在小小的砾石滩,我们就已经收集一整麻袋多的塑料瓶,塑料是海洋垃圾中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从远处眺望,砾石滩处风光旖旎,走进仔细一看竟是触目惊心,到处是瓶瓶罐罐的海洋垃圾,还有渔网、玻璃片、麻布、泡沫等零碎的垃圾。海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生态系,没有海洋就没有地球,难以想象仅仅这么一小块普通的砾石滩,竟留有如此多的海洋垃圾,那么全球范围内其他海域又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呢?我想,人类每一次对海洋的伤害,终有一天会回报到人类自己身上,善待海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此,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我相信,既能保护“绿水青山”,使大海摆脱“塑缚”,也能使参与项目的老百姓们收获“金山银山”,携手共同富裕进程。

  整个调研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我时常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浅陋,以及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尽管在上岛前,我们对大陈岛开展了海量的文献资料检索,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准备,但是计划还是赶不上变化。上岛后许多路线和安排因为种种原因不断发生调整,但是我们调研仍然是毫不动摇地围绕红、蓝、绿三色调研主线,在几经波折后,才完成了感受共富、助力共富、探索共富三大主题活动,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每日的调研走访过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扑面而来的是海盐味的暖风,我们挥汗如雨,酸痛的双腿、手臂日复一日的晒黑,但我们队伍没有一名队员打退堂鼓,在一次次走访中,队员们彼此分工明确,默契配合,相互扶持,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合作力量。

  每晚夜里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浮现金日所见到的各色各样的行人,有一身泥的修路工人,有一身汗的警察叔叔,还有黝黑肤色的边滩收集队员……他们用自己的辛苦、努力换来他人的幸福,我也渴望成为这样的人,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播正能量,在途径的地方为有需要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碑纪先烈,精神照我心 

  原定计划是上岛第三天下午返程,但计划返回的早晨,听说因海面风浪过大所有船班都停运了,我们不得不延期返回。但幸运的是争取到机会前去看望垦荒老人高阿莲,聆听她的垦荒历程。耄耋之年的她,精神矍铄,谈及当年在岛的奋斗经历,犹如昨天。虽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社保、医保、养老一应俱全,但是她仍然坚持在自家门前的菜地里劳作,主动和岛上的渔民一起拾掇打捞上岸的小鱼小虾,享受与大家一起劳作的乐趣。我被老人艰苦创业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被她那无比乐观的精神、开阔的胸襟、与时俱进的思想所打动,原本在一旁负责摄影记录的我,也缓缓坐下,静静凝望着老人,沉浸到她所述说的能够奋发图强的年代。往昔峥嵘岁月历历在目,即使今非昔比,当海上旭日初升时,朝阳伴着霞彩,红日染着碧波,依然难忘当年的葱茏岁月。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垦荒老人高阿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智慧 供图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数登上凤尾山瞻仰垦荒纪念碑时带来的深刻震撼和敬畏。从石碑到浮雕,从守望到传承,实践队成员们站在垦荒纪念碑下庄严地重温垦荒誓词,接力十六字垦荒精神。浮雕上的垦荒队员的姿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眼神坚定、目光灼灼,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我切实感受到垦荒队员们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不顾一切艰难险阻,把自己的汗水洒在大陈岛的每个角落,他们没有抱怨只有奉献,用实际行动弘扬中国青年革命传统。记得登山那天薄雾飘飘,气候瞬息万变,所有船舶都停运了,不知是眼前巍峨的建筑,还是这不老的垦荒精神,让我热泪盈眶仿佛自己身陷其中,胸口仿佛有股气深深地压着我。

  今天和平、小康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现在所走过路其险峻程度远不及曾经垦荒先辈们的万分之一。我不清楚他们面对荒无人烟的孤岛时,遭遇台风侵袭时,缺乏生产经验时,是否想过放弃,是否有过后悔。他们又是如何历经艰险、克服困难去。每每想到这,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虽然大陈岛早期的垦荒已结束,但垦荒精神永远不老,它在人的心底始终散发着光芒,凝聚着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踏寻垦荒路,追忆垦荒情的经历是我值得用一生来铭记。

  四天的大陈岛调研很短很短,短到大家不忍离去、不愿说再见,因为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我被这片海、这座岛、这方人、这地淳朴民风所吸引,与这里的一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美好交集。在实践中历练自己,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心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了自己所思、所想、所学的东西能否被实践,为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认可。在此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实践调研的辛酸和艰苦,但我们的付出,无怨无悔,我们的友谊,历久弥坚,我相信我们的实践是成功的,是有意义的。

图为实践队在浪通门开展净滩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智慧 供图

  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河。今天,我们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到乡下去,到基层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绵薄之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小康的大陈,为现代化的大陈建言献策。明日,我将扎根于祖国的大地,余生用新时代的力量奋进“垦荒路”,与人民群众共赴更加现代化,更加富强、民主的中国!

  2022年的盛夏承载着我们的希望,我们 “乡”约在大陈岛,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尾,也不是这次实践的终点,就像不老的垦荒精神,时针还在滴答转动,我们海岛共“富”垦荒行未完待续!(通讯员 陈智慧)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