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望江南红旗渠,眺乌山革命地

  昨日风雨飘摇,而今江山安定。或有此大好局势,皆凭中华好儿郎,怀赤诚之心,蹈厉之志,得以重振雄风。深知自己身处安平盛世,目光所及皆是幸福笑颜,每每感怀,都触及过往中华战士为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种种壮举,只为之惊叹、崇敬,并以之为寄托,为信仰,且激发出内心一股汹涌澎湃的凌云之志。

  天还未亮的清早,空气中的每一粒因子便开始躁动,犹如我的心一般。在几个小时之后,福建农林大学的实践队员们便要启程,去探寻福建省云霄县的红色革命基地,重走红色革命足迹。在行程安排下来的昨夜,我便开始期待,甚至是有些迫不及待,对于在一切振兴中华的历程中遗留下来的足迹,我都想去走走,去探寻,去身处其中,去感同身受这些令人难以置信且为之叹服的光荣,去汲取无穷的为凌云壮志之寄托的精神力量。

  终于来到“江南红旗渠”——向东渠,这是滋润人民心田的一道生命之渠,是一道奔腾不息的精神图腾。就现在看来,这样一个跨县引水工程,需要进行庞大工作量的劈山凿渠,对于发展快速的现代化技术来说,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难以想象,在当时条件艰苦的境况下,两县人民是如何用生命来建造向东渠的。当我们来到向东渠的红色纪念基地,在专业讲解员的解说下,看着建渠时遗留下来的一个个简陋工具,那一张张黑白照片,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为何向东渠会被唤作“江南红旗渠”,为何其会成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观看向东渠全景沙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可佳 摄 

  “没有粮食自己带,工具钝了自己锻,畚箕破了自己补,没有炸药用铁锹锄头挖,没有拖拉机就用板车拉……”这是时任指挥部副指挥的吴荣金的回忆,如此窘迫的境况,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所有得以迎难而上的,皆为烟云。渴望水源,当地人民不愿再“守着漳江种旱田”,全员动员,即便是年过古稀的老人,或是尚且稚嫩的孩童,都参与其中,万众一心,只用一钎一锤,肩挑锄挖,“战顽石、斗激流、搞爆破、排险情,劈开石狮山、削平双溪岩、填实虎头坳、穿越南溪谷……”,得以逼水上山,穿嶂越涧。

  身处和平幸福时代的我只感如此壮举之艰难,不禁思考,若我也是当时的一员,我会如何?云东两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奋起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用双手创造奇迹的精神令人佩服不绝,这蕴含其中的还有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那种铮铮风骨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人民齐心,为后世造福的决心,令我心潮澎湃,振奋不已,像是获得了十足的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向东渠纪念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可佳 摄

  来到乌山,这个燃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烽火的地方,是“闽南革命的摇篮”。在山脚下的闽南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讲解员激情讲述乌山历史,重忆当时革命历程,言语间能够感受到讲解员对此地的深厚感情。

  看着馆内历史资料以及遗留下来的文物,想象风雨飘摇的岁月,战士们在硝烟中斗争;想象当时红军依靠乌山群众,灵活战斗,让乌山之巅的五星红旗屹立不倒。

  一路爬上乌山,只觉山路险峻,但想及这是后来才修设的山路,便只感叹革命时期乌山人民翻越崎岖峭壁为红军送来食粮的艰苦。来到卢叨书记墓前,全体悼念,回忆卢叨书记在乌山长达17年地下和敌后斗争中,为福建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一生大义凛然,心系巍巍乌山,而今,与世长辞,也回到了自己认定的归宿。

图为实践队员爬乌山的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可佳 摄

  当登上山顶,踏至红旗岩,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远眺周围,一览众山小。这个曾经作为红军战士战斗过的地方,这片过往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是战士们不惧艰险,挥洒汗血,为求中华民族的解放,用热血,用身躯筑起坚韧城墙,与敌抗争,宁死不屈。而今,一片祥和,一切一切的美好都来自于革命者的奉献。

  望江南红旗渠,眺乌山革命地,皆是红色基因遍布的精神之所,重走、重温、感怀、感同身受,只觉满腔震撼与一身的热血沸腾,今天之美好属实来之不易,我们要发展,要继续努力前行,而且,革命精神也当一代代薪火相传,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前进动力,一种强固意志的魔力。有此法宝攥紧于心,便什么都不怕了。(通讯员 蓝雯静)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