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022年7月7日,时隔几年,当我再次踏足家乡的土地,我作为南京财经大学“田园复兴款款归”暑期实践团队的一员,也似一只归鸿走向故乡田野的怀抱。此时的乡村带给我的是一种隐隐的让人陌生的熟悉感,却也难以掩盖它日新月异的新风貌带给我的视觉冲击。
穿过田间地头,我们要去探访“义秋家庭农场”的主人,去挖掘返乡青年如何能在故乡的大地上扎根、生长乃至到如今的绿树成荫,追寻他的足迹,探寻他如何在故乡的土地上抒写创新创业的人生篇章。
这一只归鸿,他叫秦东成,江苏省沭阳县马厂镇人。
夏日的蝉鸣在林间回响,午后的阳光穿过白杨树的叶隙,形成地上斑驳的碎影。乡野的静谧让我们短暂的忘记了燥热,却难以压抑我内心的欣喜与激动。看见了,“义秋家庭农场”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大门前的秦先生正顶着烈日向我们挥手。一进门,他便很热心的安排我们休息,长期的在外务工,他的脸上比同龄人多了些许劳累的痕迹,但依旧保留着乡人的朴素与善良。
图为小队队长采访秦东成先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志远 摄
秦先生是返乡创业农民工,抓住国家政策的扶植,紧跟时代步伐,也有一丝对故乡的眷恋,于是他选择回乡创业。农民出身的他依旧选择了农产品产业作为产业支柱,几经风雨,几经挫败,到如今枝繁叶茂,欣欣向荣,采访的过程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秦先生一路走来的不易,但字里行间更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那份热爱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秦先生的身上带着“坚“。因为坚定的信心,所以他选择回乡创业,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可以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因为坚强的肩膀,所以他扛住了创业初期的一系列困难,资金短缺、厂房不足,再到后来新冠疫情的肆虐。一次次危险挑战曾一度将他和农场推向绝望的边缘,但是他依旧直面困难,坚强不屈。因为坚韧的品格,所以秦先生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及时调整,灵活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一次次困难没有摧垮他的意志反倒锤炼了他迎难而上的品格。
秦先生身上也带着“实“。作为生产者,秦先生对待员工如家人,对待农场如家庭。每个原材料都要经过自己的精挑细选才能投入生产。作为销售者,秦先生踏实做事更踏实做人,坚决把控食品安全关口,认真倾听消费者诉求。在缺少SC商标的情况下,不将产品跨省销售,这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尊重。
东风拂过,岁月可以抹平这个苏北青年的棱角,但偷不走他扎根土地,回馈家乡的信心。
图为秦东成先生介绍相关产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志远 摄
农业农村的振兴,首先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些年国家相应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就像是注射了一针催化剂,促使无数“秦东成”们返乡创业,同时这也是对他们最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人“。我时常在想,乡村振兴的路上,如果有更多的青年愿意像秦东成一样亦“坚”亦“实”,那么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将会诞生数不清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步伐也将因为大家共同的推动而更加坚定地向前迈去。当然,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销售渠道的拓宽也是加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秦东成在销售过程中也结合电商平台拓宽市场,同时他利用相关技术水平将蔬菜加工成酱料,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了产业链。
我们也是时代浪潮中的一份子,无论我们出身城市还是乡村,扎根土地的奉献精神、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美好品质。我在秦先生的身上看到的是一只离乡多年的孤鸿的影子,但是归家心切,他选择奉献,选择开拓,选择站在时代浪头前展示青年敢为人先和奋勇开拓的勇气,展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家国情怀。归返与前行,二者并不互相矛盾。我们在归程的路上,依旧能够看到广阔的通天大道,我们之所以选择回去,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云中的锦书,原来是是秦东成的笔记。
愿我们都是归鸿,将乡村荒芜的凄凉,化作一片满是葱绿的苍茫。升起希望的雾霭,将云中的锦书,送给温暖的家乡。(通讯员 孙芫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