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凉山之行落幕 青春永远在路上

  那天阳光明媚,在川兴镇海丰村的宽敞的大道上,微风吹过一棵棵胡桃树,道路两旁是一路延申的大棚蔬菜,一颗颗红翠番茄点缀在青枝绿叶之间,令人垂涎欲滴,煞是喜人。新建的两层小楼房错落排列,全部刷上了活泼鲜活的“亮丽橙”,躺在靠椅上老人家爽朗的笑声悠悠长长,老一辈的革命奋斗故事打开了我们的心和眼睛。炎炎烈日下,微风吹过我的脸庞,带来丝丝清爽;也吹过乡村,带来浓浓的希望。

  我在医学院读书,心中一直都有尽己所能奉献他人的梦想。时代的春风吹过让我家乡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天空。有幸我的青春恰逢这个晴朗的时代,因此我坚定地参加了四川大学“永远跟党走,奋斗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组建了“追寻英雄足迹,重走红色道路”实践团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发展的点滴,让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得到施展,让青春的辉煌撒向更远。

  这是一场走进凉山西昌川兴海丰村的旅程,也是一次走进自我的过程。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采访海丰村村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潇 摄

  以小见大,从海丰村镇翻天覆地的蜕变,我能感受到变化之下的村民对新生活的期盼,乡村振兴取得的坚实成果。在十多年前,川兴代表着落后,贫穷。可是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作用下,川兴,重获新生,代表着温暖热度。处处修路、户户盖房的闲适让我流过一股股暖流,清澈的小溪、活力荡漾的风更是勾起我的缕缕情思。

  在海丰村党支部书记何友宾的介绍下,这个坐落于邛海旁高度现代化的村子为我们展示了她发展历程的生动诗篇。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凭借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和村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现在6000人的村子里只有11户贫困户,这个比例放到凉山州也名列前茅。靠山吃山,靠水喝水,以前的海丰村捕鱼为业,但是为全面落实绿水青山战略,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海丰村搭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开始了新一轮转型。现在村里的青壮年主要在景区里工作,签订了长期合同,缴纳五险一金,作为家里顶梁柱撑起一片天的同时还能时时刻刻陪伴家人,如诗如画的刻绘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动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段承辰采访和何友宾书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潇 摄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爷爷,在聊天中他说他八十岁了,年轻时在木里县教书,站在讲台上几十年,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时不时的还有从前的学生不远万里来看望他。儒雅,温和,君子如玉。他的气质让我们在一片温柔中肃然起敬。敬的是他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敬的是他一直在路上助力凉山教育建设的青春。

图为团队全体成员采访海丰村村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潇 摄

  当大家都怀着真诚和热爱,希望做好同一件事的时候,团队合作就发挥出了“1+1>2”的作用。当我们首次面对面给街上的小孩子们发了一张宣传单,给他们讲了一下龋齿的预防,他们的热情积极完全消除了我心中的那份担忧,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让他们失望。而此后无论是大街小巷上穿梭,户里户外地宣讲,居民们的积极配合都让宣讲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而正是他们的感激和收获知识的喜悦让我觉得,原来我真的是在做事,是在奉献青春的辉煌。

图为团队成员在海丰村进行口腔宣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潇 摄

  这于我而言是一堂社会实践课,让我明切实践行当代青年担当。我个人的能力是微小的,但是能够作为一名志愿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乡村卫生水平力量,我感到很值得。能参与乡村振兴,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让青春的能量充分迸发。

  回忆总是如此美好,可以忘记曾经经历的磨难与艰辛,只记得欢心笑语。这一次的暑期实践,现在想来,也就只有与同伴一起奋斗时的融洽欢愉的气氛和村民交流时的家长里短,流过的汗水,炽热的日光,灼烧的温度,仿佛都如过眼云烟,不算什么了。但这些辛苦与努力却教会了我们不一样的精神,让我们学会珍惜友谊,学会团结互助,学会风雨同舟。集体就是有这样的意义,让我们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可以在社会的熔炉中安稳自得的生活,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经意间我觉得自己与“乡村振兴”联系更加紧密,对“乡村振兴”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要好。可能我们的力量如同蜉蝣撼树,但是总有人要去做,总有人要打头阵,总有人要奉献,那为什么不是我呢?

  从白天到傍晚的“学子凉山记”,在夕阳西下的映照中渐进尾声,最终在我们坐上回西昌的车上落幕。实践虽结束了,但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终会像自己期待的那样:世界那么大,青春那么好,我们永远在路上。(通讯员 段承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