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海上繁诗如星,熠路相伴

  出于自身对诗歌的喜爱以及想要涉猎一些海洋诗歌文化的愿想,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我加入了浙江海洋大学走读“海上诗路”调研团。在书籍中遨游,在展馆中穿梭,7月初到8月中旬的夏日燥热被海浪拍散。

  考验我耐心的前期准备 

  在期末周结束后,学校图书馆四楼的海洋文献阅览室成为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有中外、古今关于海洋文学的文献,而这也是走读“海上诗路”调研团前期的理论支撑源泉。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挑选并阅读有关“海上诗路”的文献,对于我来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仔细钻研生涩文献材料的过程中,我对舟山的海上诗路文化以及浙江海上诗路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与衰亡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苏东坡与海上诗路的关系、陆游与普陀的关系、南明诗歌、明代人的旅游意识等论文中提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半个月后的7月15日,我参加了调研团第一次线下集体会议,会议不仅明确了“以诗串文,文旅结合”的实践主题,还确定了接下来的任务推进:通过阅读各类古籍、文献梳理出以普陀、定海为主的诗歌,再根据实践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设计,进而开展实地调查,从而加深对海洋文化的认识。

  在这次会议中我也了解到,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创新驱动”的号召,在舟山的地理战略位置关键程度日益上升的同时,专家学者们更提出了要加强对海洋诗歌文化的深度挖掘,进而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的软实力。走读“海上诗路”调研团着眼于海洋诗歌研究,活动前期,我便有幸参与了师范学院观澜悦读会的活动,在读书会中建立起了一些对于“海上诗路”的概念和项目现有成果的认知。此外,调研团的目标不只浮于文献资料,更重在“文旅结合”的实际意义,在实地探索中体悟海洋文化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舟山市档案馆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俞艺颖 摄

  给予我成就感的问卷调查 

  七月份上旬团队着眼于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使我印象深刻的环节之一当属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第一份问卷主要针对普陀区的管理者、游客、专家学者对海上诗路与旅游产业的看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受众,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感知文化对旅游的作用。同时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更具有目的性地帮助我们团队规划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编写问卷是一份考量团队实践素质的答卷,被采访者通过填写问卷的内容可以明确了解我们实践的目的。所以我们在编写问卷的时候,力求从不同角度探究“文旅+诗文化”的可能性。这一成果在我们实地发放问卷时得到了有效的收获——许多游客、旅游业从业者认为将诗路文化融入旅游具有强大的现实可行性。

图为实践团在普陀区博物馆进行问卷调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璇 摄

  拓宽我眼界的展馆走访 

  在集体会议上,团队指导老师周驰觐详细地同我们介绍“诗路”的不同路线以及每条路线的探索重点,并明确了我们第一次实践地立足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普陀。普陀山是海上重要交通节点,考察其与文学的关系意义重大,在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实地探访了舟山博物馆、普陀区博物馆、档案馆,进行调研和参观学习来加深对普陀的认识并更新“海上诗路”的书单。

  在走读过程中,我了解到舟山群岛的沧桑巨变,从昌国时一个交通不便的蛮荒之地,到改革开放,成为新区,凝聚了国家与人民许多的力量。在历史的变迁中,文化依旧延续,连接了小渔村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人民期许。诗路的印记与文化相连,也随着文化的兴衰而昭示着新的生机。我们在各类古籍中和文献中寻找各类诗歌的出处,感受诗路文化古风古韵,了解学习舟山海上诗路文化以及浙江诗路文化的历史形成、发展与衰亡,感悟海上诗路文化精神与内核。实践团成员不断深入研究海洋文学,推动舟山海上诗路文化的发展,以诗路文化带动舟山经济发展。通过本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海洋诗歌文化的了解,也将海洋诗歌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们再次展示历史的沧海桑田与中国诗词独到魅力。

  走读“海上诗路”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我们将搜集资料与线下实践考察相结合,串起一条地域线索,探索舟山的遗珠弃璧,并试将其与舟山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调研报告,助力舟山旅游生机焕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本次实践中,我检验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丰富了自己的探索旅途,并对舟山的独特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它未来的文旅发展怀有深切的期待。(通讯员 徐虞绮)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