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华科学子调研见闻:产业振兴 “赣”劲十足

  为了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探索乡村企业发展,在2023年8月7日至8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探企业力量,兴万家灯火”暑期实践队以探寻乡村产业振兴地方典例、访谈基层党员干部和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志愿服务为主线,先后赴江西新余、丰城、南昌的若干村庄开展乡村产业振兴的调研活动。

  坐在动车上,窗外的风景如同电影般从眼前滑过,思绪飘飞,泛起阵阵涟漪……数日前,我也曾是这样看着窗外的景致前往江西新余实践地的,不同的是,返程途中的成片农作物与大棚似乎更能拨动我的心弦,向我倾述着乡村产业发展的故事。

  在乡下,想要形成并发展一个产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展什么?如何种植和经营?市场需求又如何?一个个问题对于长期呆在村里耕作的村民来说属实困难。他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对社会上、经济上的认知都有限。在本次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塘里村欣欣荣创始人付小华和桂家村果蔬种植大户桂勇清。在返乡创建产业前,他们都是外出务工的“打工人”,当前的工作已经是他们人生中第三四份工作了。谈及为何会选择发展当前的产业和如何想到当前的治理模式时,他们都纷纷表示在外面看人家这么做自己也想回来试试。??

图为塘里村贫困户在欣欣荣企业工作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丽雯 摄

  其中桂勇清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其实干什么事情都是有师傅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很多东西单靠自己是很难悟出来的,得靠师傅领着。”对他来说,在樟树市的所闻所见就是师傅,给他指引了方向。林下养鸡,机械化种植藠头、瓜田,桂叔的产业正风生水起,一步步发展壮大。产业发展是个互助进步的过程,局限于一隅,会与时代脱轨,失去竞争力与活力。只有走出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与才干,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

  当下的村里,年轻人稀少。就我们前往的几个村庄来看,除了驻村干部和产业带头人,村里的青壮年寥寥无几。听到一个年近半百的大伯在那里开玩笑说:“在这个村,我居然还是最年轻的!”俗话说“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乡村发展也是一个道理,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图为桂家村西瓜大户桂勇清的百亩瓜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心怡 摄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年轻人“天马行空载五华”的才干,产业的振兴光靠苦干蛮干是远远不够的,因循守旧的路子更是不可行的。唯有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道”,引进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利用好时代的“红利”,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经济化。当下电商带货、互联网短视频宣发的发展势态持续向好。可在我们调研了几种乡村产业菌菇养植、酒业酿造、蔬果种植中均鲜见它们的踪迹,只有个别的村里有些抖音视频做些宣传。问及原因,一方面是走批发市场比较方便,相关销售渠道比较成熟;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村里缺少新鲜力量,找不到懂得相关运营的人才,有心无力。

  如今,村里年轻人流失严重,如何挽住他们的心,留住他们的脚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还记得那日天气正好,桂家村的老书记桂发根看到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他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桂家村的建设。二十来岁就在村里当书记的他,一晃就呆了二十余年。“垂柳拂堤,曲径跨水,泉池映月,环路绕村”每一幕都是桂老书记当年一步步建设出来的,他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土——他请人为村里作赋,在祠堂里挂起了桂家祖训!桂书记抚摸着当年亲手栽下的桂树,难掩脸上的欣慰笑容,慨然一句“咱村里可算发展的好一点了。”深耕乡土情怀,这是以桂老书记为代表的驻守乡村建设的干部和产业发展带头人或多或少的共性。土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着强烈的“故土情结”。有厚植于青年们心间的乡土情怀加上三支一扶等政策的帮扶引领。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回家,为家乡尽心出力,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思潮。

图为桂发根老书记带领实践队员参观泉塘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沄峰 摄

  此次实践之行,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格外深刻——一群团结、肯干事、干实事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于乡村振兴真的特别重要。南昌园艺场的张书记是一个非常质朴的人,他非常感激有这么一个团结真诚的村委团队。村委们以心换心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做到了“不要赢,唯要平”,一步一个脚印带动村里合作社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他们也只是当下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列车缓缓向前驶去,江西实践之行也渐渐接近了尾声,但产业振兴的发展脚步并未停歇。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需要我们多学多看多倾心,非一朝一夕的成果。感谢这一次实践机会,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不曾看到的画面,在乡村振兴进行时留下一份自己独有的思考!(通讯员 刘心怡)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