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夹江千年手工纸66岁匠人:专注造纸四十年 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用心

  中国青年网成都1月25日电(通讯员 杨晨晨 徐睿 尚莉)夹江手工造纸产业区位于夹江县金华村,状元纸坊坐落在浅溪旁,隐藏在金华村层层青翠的竹林之中。金华村公路旁有叠放的十几根为一捆的青竹,被捆的竹子旁散落枯黄或青绿色的竹叶。而作为手工纸手艺传承人、已在夹江县金华村各个纸坊流动工作四十年的66岁高龄石全富老人,就久居此地。记者早晨9点半到纸坊参观体验时,他静静坐在“状元纸坊”桌案前,熟练地用右手拿竹棍,左手压着纸,起纸、验纸。

青年时期小作坊自学造纸,365天几乎无休熟练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晨晨 供图

  “我二十多岁就学造纸,向师傅学习,学成后一直以造手工纸为职业。”石全富老人回忆道,“从前分生产队造纸,我就在造纸小作坊工作。”夹江县手工造纸产业区从前以造纸为经济支柱。解放前,实行一家一户造纸,以小家庭自己销售,所以,能从事造纸行业的人家一般都有一定的的经济基础。“造纸=有钱?”答案是肯定的。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的缩小使得更多普通家庭的青年也有机会学习造纸、以造纸为生。

  据石全富老人介绍,每年五六月份山上苦竹、青竹等竹子长大,匠人们十几二十人就会上山砍柴或者从附近买竹子取麻、去青(专业术语:泡竹子去掉青色)。获得原料后,熬浆、晾纸等等,石全富都全程跟进。 通过对七十二道工序完整学习、实践操作,以及除春节无休的每年三百多天、每日8到12小时的重复练习,最终,他掌握了精湛的技术。“石师傅是我们特意请来的夹江传统造纸手艺师傅,手艺很棒,造出的纸很标准、很有质感!”状元纸坊负责人杨云说道。

  当记者问到造纸七十二道工序需要学习多久、是否复杂时,石全富老人拍拍才检验的两刀纸(1刀=100张),笑着说:“其实没有很复杂,熟能生巧。自己学得快,两三天就能上手。”老人还坦言说,从前村里很多年轻人都积极学习造纸,虽然造纸从“砍竹、捣碎、晾晒”等等工序看起来是个体力活,可实际上,造纸很看重技术,尤其是两次“煮黄锅”(使竹子通过蒸煮变软)的火候和水分的把握是对造纸匠人们技术高低的考验。

陪伴纸坊二十载,扎根夹江传承手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睿 供图

  每年伐竹会存够一年的竹子量,因此,除开每年五六月份伐竹以外,其他月份只进行水沤杀青、两次蒸煮、晾晒、验纸等工序。纸坊负责人说:“一张标准的手工纸至少需要100天,并且需要几个手艺娴熟的老师傅协调合作。而石全富老人就是其中因技术精湛被邀请做工的老师傅之一,老人来到纸坊工作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

  记者一行来到“状元纸坊”时,石全富老人正在教体验者刘敏如何辨别纸质好坏、如何将每张纸无破损地分离开。石全富老人弓背站在刘敏左边,指导刘敏用左手大拇指捻着五六张粘合的纸,右手拿竹棍在两张纸中间从左至右横向滑动。“对,就是这样。你要轻轻地把竹棍划过去”、“你看,这张纸上面有一个小黑点,你要及时把它清理掉。就像我这样。”……石全富老人边说边用手中的形似冰棍棒的木片清理纸上的小黑点。

  “看起来我以为一点都不难,等我尝试后才发现,虽然只是简单地分开两张纸,但是很考验耐心和细心。如果粗心,就很容易把纸弄破或者漏掉纸上面的黑点等等小污渍。”体验者刘敏告诉记者道。

  同时记者也发现,石全富老人起张纸时十分注意右手竹棍的用力:眼睛会盯着竹棍一步步向纸的另一端移动,直到竹棍完全露出来,再返回另外两张纸之间起张纸。过程中,遇到有洞或者不合格的纸,老人会撕开纸右边的一角做记号,“等验完5刀纸再扯出来回收利用,避免浪费和使其他纸错位。”

四十年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用心,感恩政府重视非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尚莉 供图

  石全富老人接受采访时,已有66岁高龄,但仍旧吐词清晰,条理清楚。记者进门拜访时,石全富老人正注于手中的薄纸,当得知记者此行意图——体验造纸艺术时,老人满面笑容地讲解,他脚步飞快,轻车熟路地介绍,从砍伐竹子的种类、季节、甚至目前市场价格,到两次蒸煮的火候、水分,直至淘洗配方、晾晒标准,每一个细节都了然于胸。”没有相同的一张纸,每一张纸都会用心。”石全富老人说道。

  当被问到每日重复验纸、起张纸工作,会不会枯燥无聊甚至想过转业,老人边说边摇头:“传了千年的造纸术,我们不该因为它会重复简单工作就放弃它,那是我们的根啊!”说完,他低头指指记者手中的手机,顿了顿后感叹道:“现在许多年轻人更喜欢玩玩手机和电子产品,不愿意来做像造纸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而造纸的老师傅也越来越少,我希望年轻人也能静下来学习传统文化。”

  在表达担忧的同时,老人对政府、国家对非遗的保护表达了十分的感谢。从纸坊负责人口中,记者获悉,国家在2005年对夹江县的造纸技术进行保护,成立了“状元纸坊”,也立足夹江纸和画家张大千的渊源成立“大千纸坊”等等。

  “我虽然66岁了,可是我还想干到76岁,86岁,还想给大家介绍造纸文化,还想看着纸坊好好发展。谢谢国家给我机会学习造纸,谢谢国家能好好保护传统文化。”说完,石全富老人拿起老花镜,经过两次调整才扶正眼镜,开始继续一天的验纸工作。

  截至下午16:00记者离开,老人仍旧坐在竹凳上,弓着背,低头认真地起张纸。

  (应受访者要求,杨云、刘敏为化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