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安徽学子三下乡:做一件竹雕,续一段传承

  中国青年网黄山12月6日电(通讯员 刘珂)七月中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黄山“竹情匠意,寻访非遗”实践团队在黄山休宁进行了文化调研。据了解,休宁县的南坑有一位国家非遗传承人,名为蒋永青。他凭借多年的坚持和不懈的打磨,携手濒临失传的“徽州竹雕”,共同走近人们的视野。在当地文旅局的帮助下,团队获得了采访这位传承人的机会。

  潜岳苍苍,山水一方,跨越两百多公里的距离,团队终于来到“徽州竹雕”的身边。团队在烈日下步行,志愿者们的衣襟已然被汗水浸透,“我不怕热!我想去看看徽州竹雕。”志愿者刘雪说。怀着好奇与激动,志愿者们在艳阳下加快了步伐。

  雕刻:凝练匠心,独具特色 

  蒋永青先生的竹雕工艺制作地“雕刻记忆”位于齐云山脚下,穿越一条古朴的街道,志愿者们见到了临山而建的工艺制作地。团队参观竹雕工艺品之余,竹雕传承人蒋永青先生悄然走近。他和父辈年龄相仿,听闻有大学生想了解竹雕便赶来,黝黑的面庞带着亲切的微笑。在采访之前,蒋永青先生让志愿者们亲自参与到竹雕的雕刻过程中。

图为志愿者们正在雕刻”寿“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珂 提供

  竹雕工艺制作地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竹雕工艺品,在浓郁的竹雕文化氛围中,志愿者们开始了雕刻。“雕刻要从刻‘一’字开始。”蒋永青先生边教志愿者们握刻刀的姿势边说。他告诉志愿者们刻刀要倾斜四十五度角,顺着竹片的纹理往前推,学会刻“一”字就能学会刻其它的字。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志愿者们完成了“寿”字的雕刻,蒋永青先生笑着夸赞道:“有几位同学刻得很不错,我可以收徒的。”这给志愿者们更多传承竹雕的信心。

  徽州竹雕是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与砖雕、木雕和石雕并称徽州四雕。竹雕工艺品虽然造型不一,各有特色,但都凝聚着手艺人的独特匠心。据蒋永青介绍,每件竹雕工艺品都是由手艺人先构思再雕刻,由心到行,有些作品需要花费十天甚至更久。这是手艺人工匠精神和创作心境的体现,每件竹雕工艺品都凝练匠心,独具特色。

图为蒋永青先生竹雕工艺制作地中的竹雕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珂 提供

        传承:保护竹雕,传承工艺  

  “我很乐意教徒弟,我愿意把我的全部技艺教出去,关键我现在收不到徒弟。”采访过程中,蒋永青先生有些怅然。他告诉志愿者们,现今竹雕工艺保护现状十分严峻,竹雕手艺人越来越少,难以传承,许多年轻人要么是不了解,要么是学了雕刻却没有坚持下去。正如他所言,手艺人的现状便是竹雕的现状,竹雕需要更多的走近大众视野。

  志愿者们询问蒋永青先生关于竹雕保护的想法,他回答道:“我会更多的把我的培养目标放到职业教育中。”不难理解,初级教育大多将竹雕作为一种兴趣培养,难以专业化,职业教育则将其专业化培养,更有利于竹雕手艺人的培养。 

图为蒋永青先生向志愿者介绍竹雕工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珂 提供

  “我一直认为雕刻需要的是态度,没有学不好的学生。”蒋永青回忆起自己学习竹雕时的状态,最初他也是按自己想法随便乱雕,直到师傅告诉他雕不好“一”字,便不要再学了,他的态度才转变过来。而后经过几十年沉淀,才有今日技艺的熟练。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这种静下心去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更显宝贵,这正是现今年轻一代所丢失的精神财富。让竹雕走近教育,在教育中更多的为人所知,不仅是对竹雕的保护与尊重,也是让心灵沉淀下来去找寻一片净土的方式。

  竹雕不只是观赏,更需要传承。在调研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在工业化的同化下,竹雕工艺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其中,老一辈还有收藏竹雕工艺品的习惯,中青年对于竹雕还有一定的了解,到了年轻一代,大部分都不了解竹雕,只有一小部分学习过雕刻竹雕工艺品。

  “团队也会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更好的帮助竹雕的传承,这是我们来到这里的使命。”志愿者蒋兰告诉蒋永青先生。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竹雕今后会如何发展?怎样传承?志愿者们认为,这不只是国家和手艺人的责任,更是年轻一代的使命,给竹雕工艺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是保护它的最好方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