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花灯剪影非遗梦

  中国青年网成都2月9日电(通讯员 柳华瑞 陈正)当代社会以迅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为主流,一代代青年追寻着网络的纹理,但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亦不可以忘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传统戏曲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川剧分为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芦山花灯”就归于四川的地方灯戏,已有 2000多年历史,当地俗称“跩花灯”。在2006年,入选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角色只有两人,一是丑角(俗称“花鼻子”或“三花脸”),涂着白粉,戴个假鼻胡,粗狂诙谐;一是旦角(俗称“幺妹子”),村姑扮相,娇羞柔媚。

  芦山花灯传承人杨虎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昱霏 提供

  在表演中,其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仍具有祭祀、驱邪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是研究傩戏的活化石。

  而它除了说学逗唱外,不同于其他剧种,更突出了一个“跩”字,角色有许多步伐;并且各个剧种都有它的曲牌,“芦山花灯”唱的就是芦山本地山歌或是民间小调,三花脸常用幽默风趣的方言,穿插些地方歇后语,幺妹子则以秀雅含蓄的答唱与三花脸形成反差,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同时,“芦山花灯”是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有人物事件冲突的完整的故事情节。传承至今,也有一些创新,例如加入搭扇子或是挑灯笼的伴舞,使得场面更加热闹,但它的主线,它的根不曾改变。

  优秀非遗传承人杨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杜昱霏 提供

  作为“芦山花灯”的第三代“守灯人”——杨虎先生,对花灯的传承提出了担忧:“年轻人喜欢的很少,因为现在你们晓得的,都是流行歌曲,要不大家没得事耍手机啊,因为学这个还是要花点功夫也是很枯燥的,你看我们虽然说在台上表演几分钟,但是下来我们排练就要花很多功夫,很枯燥的,年轻人吃不下来苦,好多他就不愿意,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家长也不愿意,害怕耽搁他娃娃的学习,所以说现在就是一个担忧,很难得选一个年轻的苗子。”

  芦山花灯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罗雪 提供

  不单是需要活力,也需要政策上的帮扶。“我觉得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重视这种中国的传统文化”,杨虎先生如是说:“要给我们提供表演的舞台,然后呢就是说在支持方面,硬件设施方面,也给我们很大的帮助,你比如说对面这个排练厅,他就是专门给我们花灯爱好者提供的。也经常组织全县的文艺骨干召开交流会,大家相互学习,在外面也有宣传,有机会都经常给我们提供展示平台到市上省上还有其他区县,其他的就是文化馆的服装啊道具,只要有表演我们就可以去借。领导也很关心我们,比如过年啊,县上的领导专门来看望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这对我们也是一种心理的安慰嘛,这样子是对我们越来越关注了。”

  非遗文化梦的实现需要新一代的青少年注入年轻的活力,也需要政策帮扶,当更多人真正热爱,愿意坚持、守护这一份文化,传承才能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耿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