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官方活动 >> 领航员 >> 正文

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青春


  “在我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踏上西去的列车,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22年前,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侯朝茹与14名同学一起前往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任教。22年来,这群带着梦想去西部支教的毕业生,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孩子带去了知识与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他们的回信中说:“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

  且末县常年黄沙漫漫。2000年时,且末二中的校舍还是几排“人”字结构的小平房,黑板斑斑点点、地面凹凸不平,一根绳子上挂着发黄光的灯泡。在这样的条件下,侯朝茹却更坚定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级行政区首府库尔勒通往且末的沙漠公路上,矗立着一块写着“征战‘死亡’之海”的巨型标牌,标牌两侧的高架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14个字十分醒目。22年来,侯朝茹不时与这处地标相遇,她与其他支教同学用奋斗与坚守,树起了精神路标。

    “到西部去!”

  2000年春天,22岁的侯朝茹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到新疆去教书。

  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侯朝茹一直对新疆抱有一份憧憬,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后,这份憧憬渐渐转化为投身西部、扎根边疆的志向。在日记里,她曾写下这样一句话:“到西部去!我愿驾驭青春驰骋在生命的原野上,任他风雨雷电。”

  在保定学院,与侯朝茹怀有同样志向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那时,一听是新疆的中学来招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全校得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考试,大家都想为西部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被且末二中录取后,侯朝茹瞒着父母签下就业协议,又隔了一个月她才当面告诉他们结果。出发那一天,父母送她到村里的车站,“公交车启动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还站在原地看着车开远”。

  在保定火车站的站台上,侯朝茹是15名支教毕业生中唯一没有落泪的女生,“来的路上都哭够了,再说去新疆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无怨无悔”。

  从保定出发,要在路上辗转五天四夜才能到达且末。火车开出西安后,窗外的风景也为之一变。

  “还在8月初,可越往西走,绿色就越少,光秃秃的山也越多,尤其是到了河西走廊一带,几乎就看不到太多绿树和村庄了,那时我心里是很荒凉的。”侯朝茹说。

  经库尔勒中转,侯朝茹一行人换乘中巴车,由沙漠公路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起伏坡度大,路上非常颠簸,但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沙漠,特别兴奋,不知是谁起头儿,大家在路上唱起了歌”。在一路颠簸、一路高歌中,他们离且末越来越近了。

  且末二中位于且末县东南,学校门前有一条100多米长的土路,平时一脚踩下去,浮土可以没过整个脚面,但在侯朝茹他们来报到的这天早上,路面居然是湿的。

  “都知道且末缺水,踩到湿漉漉的地面当然有点疑惑。怀着这种心情没走多远,我们就发现二中很多老师都站在校门两侧迎接我们,那时还是暑假。校长告诉我们,是老师同学一遍遍在土路上洒水,才让厚厚的浮土变成硬一些的湿地,在且末,净水泼街是欢迎客人的最高礼遇。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下就特别温暖,在路上奔波好几天,一来到且末,大家居然这么欢迎我们,真是有了到家的感觉。”侯朝茹说。

    “老师不走,要陪着你们长大”

  且末向来缺老师。

  侯朝茹还记得,在招聘宣讲会上,时任且末二中校长段军曾透露,当时二中初一七个班里,六个班都没有班主任。

  教师队伍不稳定,与且末的风沙天气有很大关系。

  “且末的风,从春刮到冬。风大的时候,几乎连对面的路都看不清。这样的天气,让不少满怀热情来到且末的年轻人产生了畏惧心理。且末教育局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且末一刮风,就会‘吹’走几位老师。”侯朝茹说。

  来且末不久,侯朝茹也体会到当地风沙的“威力”,“不光是刮风,风里还夹杂着沙子,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出于安全考虑,沙尘暴一起,学校就要停课,学生会由老师一一护送到家长身边,每个这个时候,侯朝茹便有些沮丧,“连正常上课都要受到天气干扰,作为老师,心里当然是不情愿的”。

  生活上的不便也时有发生。在且末,打长途电话需要去邮电局排队,寄出一封家信,回信要一个月后才能抵达。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对艰苦闭塞的生活,让侯朝茹也产生过迟疑。

  2002年年底,和侯朝茹他们一起来任教的一位同事,因家庭原因要离开且末,恰恰是这件事让她坚定了自己扎根且末的初心。

  “去车站送他的那一天,他班上四五十个孩子全都来了,汽车要开走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就哭了,不停挥着手和老师再见。离我比较近的学生,流着眼泪问我,侯老师,你会不会走?我从来没想过孩子会当面问我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怔住了,我赶紧拍拍孩子的肩膀,说老师不走,要把你们教到毕业,要陪着你们长大。”提到当时的情景,侯朝茹落泪了。

  一诺千金,“陪着你们长大”这句承诺,侯朝茹已践行了22年。

    “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从2001年开始,每年春天,侯朝茹都要带着学生去沙漠边缘的治沙站植树,这也是且末所有学校的传统。

  “我们种下的都是梭梭树、红柳这样的灌木,小枝条栽下去,也就是20厘米左右高,周围还要先用50多厘米高的干芦苇围出防风墙,种下后还要不断查看、补栽。”侯朝茹说。

  在侯朝茹看来,种树与育人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都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呵护与陪伴,在陪伴一届届学生走过中学时代的过程里,侯朝茹的育人理念也在发生变化。

  “刚到且末那几年,因为这里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又落后,我们会鼓励学生走出沙漠、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去发展。又过了几年,我们慢慢意识到,培养学生对家乡建设的使命感也同样重要,且末的发展也需要人才。”侯朝茹说。

  如今,走在且末的街上,侯朝茹不时会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很多同学都在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努力工作、安心生活,为且末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看到他们,我总会想起在沙漠边缘种下的那些红柳和梭梭树,一年年的栽培呵护下,它们已形成了一道20多公里长的‘绿色长廊’,在风沙中守护着且末”。

  2014年,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了信。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侯朝茹激动不已:“新闻联播里主持人念着总书记的回信,画面上播放着我们在且末给学生上课的视频,一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总书记在信里提到‘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总书记这么肯定我们这些年的付出,让我特别受鼓舞”。

  22年来,侯朝茹见证了一些保定学院的学弟学妹也来到且末教书的故事。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服务边疆、服务基层的精神,也在代际间进行着传承。

  “我们这批老师都已经40多岁了,职业生涯总有画上句号的时候,但看到学校里有这么多年轻人能够接续下去,也是很欣慰的。在且末22年,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代,踏踏实实教好书、平平淡淡过日子,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侯朝茹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璇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