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百般艰难,千里奔赴,大学生支教源动力为何?

  “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雷锋精神是永葆活力的时代精神,不断鞭策着中国新生代。胸怀大爱,甘于奉献,亦是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应有的态度。

  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支教,从江苏苏州,跨越上千公里,去到山西临汾的一所小学。在长达26小时的赶路过程中,他的内心随着晃荡的火车,反复起伏。一方面,他清楚自己将要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对即将到来的、未知的艰难感到担忧。心情也随着进进出出隧道的火车,忽明忽暗。最后一道余晖透过绿皮火车的车窗,照在那张仍略显青涩的脸上。他反复拍打自己的内心,想抖出那个答案:百般艰难,千里奔赴,支教的源动力,到底是什么?

  “加油,充实每一天!”

  经过一路上的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他瘫在支教点学校某个教室的床上。其实,准确来说,那根本称不上是床,只是几张破旧的木课桌拼成的一个平台,上面铺上几层薄薄的布。他呆呆地盯着天花板,昏黄的灯上,不时地闪过一只虫。他一翻身,发现拼床的两张桌子居然是不同的高度,磕疼了他的后背。

  失望和后悔充斥着他的内心,郁闷的他拿起手机,发了一条朋友圈:“明天支教第一天。”

  他没想到,他平静的朋友圈骤地炸开了锅。“好棒!加油”,“做了我不敢但想做的事情”,“期待你给那边的孩子带去梦想”……他用指尖慢慢下拉评论,阴云弥漫的心田透进了一道柔光。不就是生活条件苦了点吗?连这点苦都吃不了,能做成什么事情?

  山西的夏夜不长,他侧耳听着夏虫低语、平静地入眠了。梦里,他好像预见到明天的开营仪式上,孩子们的灿烂笑脸。“加油,充实每一天!”,是最美好的祝福,指引着他,勇敢地走上支教之路。

图为支教学校的全体学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启频 摄

  “哎,你们支教搞得真好,能看到纯真的笑脸。”

  支教前几天,他一直忙地焦头烂额。生活上,虽然学校提供了做饭的地方,但是老旧落后的设备,让他和他的团队吃尽了苦头。每天下午,要在炎炎烈日下去采购食材。一天衣服要湿透好几遍。教学上,孩子们似乎不是很适应支教队伍的课程,上课常常有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学校的多媒体也经常出现故障。

  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他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熟练操纵了学校的厨房和水房设备。同时,学会了维修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甚至还尝试且成功地修好了学校的窗帘。此外,在反思总结和与校长深入交流后,他根据支教地孩子实际的心理情况,调整了课程的内容设计。他发觉,很多以前自己从未设想的事情,正在一点点地发生,促使他成长,蜕变。在学校的生活,逐渐变得平静,甚至让人留念。课也越上越好,他能感觉到孩子们对他的课感兴趣,渴望参与,愿意回答。

图为孩子们在进行小组活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思辰 摄

  每天,团队都会留下很多生活和上课的照片记录。每天晚上他都会挑几张和他相关的,发条动态。有条私信,他看的心头一暖:“哎,你们支教搞得真好,能看到纯真的笑容”。他闭着眼,回想起白天孩子们下课时的欢声笑语、课堂上整齐响亮的回答声,还有稚嫩的“老师好”。给这些孩子带去欢乐,带去知识,成为这些孩子的好老师与大朋友,这难道不足以成为他支撑他支教的理由吗?

图为老师在带领孩子们上体育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思辰 摄

  “你加的那个团队,以后还招人吗?”

  转眼间,他已经支教了一周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不再是一个外人,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扎根于泥泞中的基层学校教师。在这里,他不仅仅负责教书,更需要感知那一方乡土。拷问内心,他寻寻觅觅的,原来是一份责任。他发现原来的自己,实在是实事做的少,口号喊的多,功利主义如藤蔓一般长时间盘踞在他的心里。

  而那一份敢嚼菜根,肯做实事的责任感,就在支教这条旅途中迸发了。如果不亲自弯下腰,俯下身,用耳朵贴近那黄土,他永远也听不清自己内心的声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支教小学岁月静好的日子,他只希望能多教点知识,多呵护一些稚嫩而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内心。

  当然,他的队友也是他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在乡村的学校里,他们共进退,在艰难的环境中寻得快乐,互相分担。每日厨房里的欢声笑语,开晚会时的全神贯注,备课时的一丝不苟,都让他感到庆幸与满足,能与这样一群优秀的,有趣的人邂逅,结识。

图为参与欣长征彩虹行支教行的全体成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思辰 摄

  昨日夜雨绵绵,清晨雨歇,空气甚是凉爽宜人。他早起做饭,手机上一个朋友昨晚发来一条消息:“你加的那个团队,以后还招人吗?

  他会心一笑,手指用力地敲下屏幕:

  “招!一起来!”(通讯员 吴凡)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