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大学生走近吕剧:了解非遗,传承文化

  中国青年网东营1月26日电(通讯员 刁子桐 郭文慧 冯义佳)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响应新时代号召,领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曲阜师范大学“聆听非遗情,感悟传承韵”社会实践队伍开展了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1月16日,山东省东营市分队的两名队员,到大杜村拜访了吕剧传承人——杜瑞杰老先生。

  吕剧,又称为扬琴、琴戏,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是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蕴含着浓厚的山东风格。走近大杜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彩色壁画,写有“吕剧故里”的字样,并画有身着吕剧演出服的彩色卡通人物,展示着吕剧的魅力。杜瑞杰,1950年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大杜村的一个吕剧世家,是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曾外孙。作为吕剧的第五代传人,杜老先生8岁开始学习吕剧,16岁便登台演出,至今五十余年。如今71岁的他仍为吕剧奉献,并坚持进行一定的演出,决心一生相伴吕剧、发展吕剧。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在黄河文化馆了解吕剧起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刁子桐 供图

  杜老先生说,吕剧归根是群众的艺术,根本在于人们生活中。如同众多中华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想要发展下去,必须从群众生活中吸取精华,在保留“老本儿”的同时,不断创新。这几年,应国家要求,每年春节村晚,吕剧都要展示五个新的剧本,杜老先生带领剧团先后创作了200多部新编吕剧,用土生土长的语言,讲述着百姓的生活故事。这也为吕剧注入了无限的新活力。

  说着,杜瑞杰老先生向采访成员展示了吕剧演出用到的一些乐器和服装。吕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合称吕剧四大件。在演出过程中,需要多人合作,根据不同的定位和剧情,他们身穿的服饰也会有所不同。期间,杜老先生展示了一把大提琴,这把大提是他亲手制作的。他也会一些木匠活儿,在当时,购买一把大提琴需要千元,而低音的音效还不尽人意。杜老先生便亲自打造了这把琴,并且进行了改造,将其底部增厚了三公分左右。这把琴不但不比市场上的差,反而音色更好,效果明显,而且耐用。除了这把琴,杜老先生还自创了七音箱,精简了吕剧演出所需的成本。杜老先生不仅是传承者,更是一位匠人,他为吕剧的发展、传承付出了不可计数的心血,让实践队员十分敬佩。

  杜老先生认为,如今吕剧的发展环境已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随着政策的改变和网络的发展,吕剧越来越受人关注,其发展传承也有了一定保障。作为人大代表的他,早年向国家提出了建议,期望改变吕剧少人重视少人传的局面。如今,国家每年向他们拨款六千余元,并支持他们进行活动,增加演出频率,让吕剧更好地为人所知,走入大众生活。除了自己带领的徒弟外,他还创办了吕剧教学班,并且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利用网络传播着吕剧。不过他也说到,吕剧还是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的一辈几乎没有会唱的,而老一辈只会唱老调。对此,他还向京剧进行学习,让吕剧走入了中小学课堂。

  作为这样的一项民间艺术瑰宝,更多的是为百姓生活增添乐趣、陶冶情操。但吕剧只是走在人民生活中,而少有人作为专业去学习。杜老先生说,他希望吕剧未来可以设立专门的学习院校,成为一种专业、职业去发展,并且国家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其更多的支持,让吕剧艺人有更广的生存空间。

图为实践队员在黄河文化馆了解学习与吕剧相关的信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刁子桐 供图

  杜瑞杰先生作为吕剧非遗传承人,一生为吕剧,他不断地思考怎么能让吕剧更有生命力地活下来,并且更广的传播、被人接受。作为一名百姓,他爱上了吕剧,经过刻苦地学习、不畏困难地探索和持续的创新,他也成功让吕剧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并走入大众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百姓间生根发芽,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这次拜访,实践队员深刻地体验到了吕剧的魅力,也意识到了非遗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保护非遗是时代的要求,这需要国家的扶持,和如杜瑞杰老人这般的匠人传承,更需要大众的重视和支持。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