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南大学子三下乡:持续十一年的赣黔约定

  中国青年网凯里8月28日电(通讯员 肖琳雨鑫)赣黔携手,共筑教育梦。这个夏天,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黔行支教调研团的志愿者再次启程,前往贵州省剑河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奔赴一场跨越十一年的赣黔约定。

  图为南昌大学黔行支教调研团出征仪式上的宣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琳雨鑫 供图

  故事的开始

  “我记得很清楚,2012年的2月我在家里看了一档节目——《春暖2012特殊家长会》。看完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很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孩子们。”黔行第一届团长陈栋梁回忆道。2012年的3月31日,怀揣着支教梦的陈栋梁决定带着“黔行十三先锋”,选择最为熟悉的家乡作为支教地,靠着借来的300元,坐上了从南昌开往贵州的火车,开启了“黔行之路”。


图为第一年支教队员在上课时的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琳雨鑫 供图

  十一年的热爱与坚守

  十一年来,团队成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秉持严谨求真的育人之道,切实提升实践活动实际成效,团队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十一年间,团队见证了实践地绝对贫困人口的消除,见证了当地居民的需求从群体生存问题需要向个体全面发展需要的转变。团队支教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逐渐由基础型向高阶型转变。团队每年在开展支教活动之前,都会针对当地学生与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需要调整支教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

  2012年,当得知当地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语数英等基础课程都难以保障的时候,团队着重加强语数英等基础科目的教育教学,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升学生们的知识储备量。2021年,在得知家长希望增添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教学、拓宽孩子眼界时,团队增加了机器人教学与编程教学,将新时代下更为先进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带给当地学生,满足实践地人民多样化需求。在此过程中,团队的支教授课体系不断优化,支教实践育人工程的美誉度与知名度也随之增加。

图为支教队员在开展互联网加机器人编程教学。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琳雨鑫 供图

  实践队员还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服务目标。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团队在调查脱贫攻坚后续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发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之一——易地扶贫搬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问题。诸多青少年物质上完成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精神与心理层面却没有完成转变。为此,团队根据十年来对于实践地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的跟踪调研结果,深度分析青少年社会适应问题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下未成年人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基于贵州省剑河县283名易地扶贫搬迁未成年人的追踪调研》的调研报告,在其中提出详尽的应对策略,不仅被实践地采纳与广泛推广,帮助283名长期调研对象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均得到极大程度的缓解,总体受益人数高达800人,且荣获“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在江西省内也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实践队员在十一年间,不断做实做强做优支教内容。团队在邹德凤老师的带领下,把目光聚焦在国内志愿服务领域的薄弱环节上,在支教过程中开展包括健康扶贫、临终关怀、人体器官捐献、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关怀孤寡老人与退伍军人、支教调研、救护培训、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指导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多年来,累计受益人数五万余人。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能力,将知识只有落到实处、用之于民,把商业计划、学术论文与调研报告写在大地上。

  初心不改,使命不移

  2022年,黔行支教调研团成员深入钻研,开拓进取,聚焦受教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素拓教育需求,设计了党史团史教育、民族团结宣讲、传统文化传承、心理健康守望、安全自护教育和推普乡村振兴六大课程板块。团队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课题形式、实地走访调研三种方式,开展了自护教育宣讲、民族团结故事会、心理课堂小游戏、推普竞赛等活动累计60余次。团队在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旨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和他们共同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传承“爱心助学、公益黔行”精神,让青春之花绽放在贵州,让教育梦扎根在剑河。


图为支教队员与孩子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艺帆 供图

  2022年是黔行团队定点支教的第十一年,从独自一人乘上黔行的1236号火车,到现今已接棒十一年依旧前行的团队;从借来的300块人民币到现在充足的物资援助,十一年间变化万千,但黔行团队的热爱与坚守矢志不移。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