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云卷云舒,一个学期过去,我们迎来了漫长的暑假。你问我如何过好这个暑假,我选择迎着烈阳,穿过武汉的繁华,来到位于郊区的白玉山中学,开始我人生第一次支教之旅。
我为何做此选择,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为了体验一下别样的暑假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都不是,因为我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奉献自己是一名志愿者的责任,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有的担当。帮助他人,在奉献中自己也能获得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我邂逅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人,有感觉拒人千里之外的领导,也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还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初次离开象牙塔,靠近社会的我略显青涩,心中也有些许忐忑。但想到我将为人师表,我极力克服了这些心理因素。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朴素的言语正是马克思哲学教与我的人生哲理。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我们向班主任询问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进度。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
虽然绘画的知识我们都烂熟于心,但教学的受众是一群孩子。在教学方式上,如果像大学或者高中老师那样照本宣科,很难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所得。有些老师会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尖子生”上,但我认为,为人师者,应该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那些所谓的“差生”反而更加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一直坚信没有愚笨的学生。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保证讲解内容的准确易懂,还要有趣味性,即使讲的内容再清楚准确,但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那课程也是失败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不是我们的目的,上好一节课是我们在支教中一直追寻的。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教学经验,互相审视课件教案,集思广益,克服了教学中的重重困难。在这辛苦的支教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
图为支教团队在一起讨论分享教学方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思如 摄
在课堂上,我面对的是没有小学生的顽皮但学识尚浅的中学生。第一天上课我还有点紧张,但后来和他们相识熟悉,发现他们的内心是那么纯粹,是对知识的渴望,是满满的童真。在他们身上我看见了小时候的我,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久而久之我心中的恐惧烟消云散,与其说我们是老师,我和他们更像是朋友。
我讲课,全班四十双纯真的眼睛都注释这黑板,对他们能喜欢我的课,我感到万分的欣慰。虽然是略显枯燥的水彩静物绘画的理论课,但他们都从头听到尾,还有很多同学对我提问,我都一一给出了答复。古人云:“知行合一”,理论课后自然是让孩子们拿起画笔,实践作画。虽然他们的笔触略显呆笨,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失败中,他们得出来自己人生中第一张水彩静物画。
同学们正在仔细听课的画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思如 摄
在他们身上我看见了一种不服输,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给正在恐惧考研失败的我很大的感触。是啊,“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丧失了最初的勇敢,变得害怕失败。莎士比亚有言:“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勇敢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能因为前路艰险否定自己。教学相长也,这群孩子也给我上了一课,我从心底感谢这些天真无邪的小精灵。
同学们正在练习绘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万思如 摄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遇,而支教使得孩子们与我相遇。虽然我知道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并不多,但在接下来的有限时间里,将我的知识,信念通过画笔传递给孩子们。人生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也许作为非师范类学生的我今后没有机会再走上为人传授知识的道路,但身为青年志愿者的我应该把握当下,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这些孩子送上自己知识,理想和信念凝结成的画笔,帮助他们用画笔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未来。(通讯员 邓方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