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4日,福州大学法学院“法治赓续红色经典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岭根村、谷园村、馀庆村,分别调研学习了乡村传统风貌和古厝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示范地带以及财政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新版小叙中如是写到。在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的古厝中,我也看到了时间和文字留下的痕迹,看到了静静蕴于古厝村落中的历史文化,更看到了这些古厝给乡村振兴注入的独特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前往巨口乡陈家大院途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代欣婧 摄
其实来延平区实践之前,我常常看到乡村振兴“千村一面”的负面新闻,失望于各地盲目跟风,忽视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而去模仿明星乡村,导致地域特色逐渐消失,那些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也逐渐难以寻觅。
但当我站在巨口乡岭根村中的明通亭上,从远处眺望古厝保护群时,我便意识到,这里或许是不一样的。
灰黑色的古厝保护群坐落在岭根村的一座山腰上,错落有致,中有阡陌交通,前有油绿稻田。艳阳高照,天蓝风清,我往古厝中走去,穿梭在古建筑之间,总觉着古厝散发着独特的气息,它们就在这里,静静地,可我隐隐之间好像体会到了这里百年来的历史。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撞击着我,也时刻提醒着我,不能忘记过去,不仅如此,还要把这里的文化,这里的精神传承下去。
现如今,岭根村以古厝文化为基点,拓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服务业。这些藏着历史的古厝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岭根村,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我行走于田间的石头路,这条路环山而上,我惊喜于在石头路的地面上突起的浅紫色小球,竟是路灯。在这样一隅乡间小路,夜里除了点点星光,也有通明的光,照亮每一位披星戴月的赶路人。
图为实践队队员步行至巨口乡林家大院途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智妍 摄
体会过古厝的历史文化底蕴后,我们又先后察看了谷园村和馀庆村。唐末五代时期这里便有了烟火,古石板路、古驿道、古井和古桥等古建筑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我站在村中的福延驿道上,好似听到古时官兵拿着八百里加急信件策马奔腾的马蹄声;我半倚在古桥上,好似看见村中老媪佝偻着背缓缓过桥;我走过古石板路,好似走过了几百年的悠悠时光……炎炎烈日,可巷子里的风却很清爽,吹过发梢,吹过脸颊,吹走了我心中的那一丝浮躁。
同样的,谷园村和馀庆村也依托当地的特色历史风貌,开展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示范地带和改革试点项目,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但最让我觉得触动的并不是这些项目取得的成就,而是在项目发展的背后,这些曾经落后、闭塞的乡村的改变。古厝告别了被遗忘的过去,转而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村民笑着同我们招手,热情地分享这两三年来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
图为实践队队员聆听村干部介绍乡村振兴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代欣婧 摄
古厝是巨口乡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更好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当然,乡村发展靠的不仅仅是古厝,还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来传承、创新,经过这一天的实践,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闽北的农民一同奔向振兴乡村的美好愿景。(通讯员 吴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