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大学生探访建筑工人:聚沙成塔筑苏州,建筑交响谱未来

  中国青年网苏州8月13日电(通讯员 吴天韵)8月2日下午,苏州大学“从农民工到建筑工人”实践团队又迈开了出征的脚步,走访了苏州的一些建筑工地,切身体验了一把建筑工人的实际生活。

  正是午后,一天之内最灿烂的正午阳光,此刻正出手阔绰,将大把大把的金光洒在灼热的地面上,激起一片热浪。成员们仿佛是烈焰里走了一遭,浑身是汗。来到工地大门,远远的就听见里面轰隆隆机器似雷鸣,不消说,便是起吊机、挖掘机的主场了。

  图为忙碌的施工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亚婷 摄

  戴上统一分发的安全帽,成员们终于深入了工地内部。放眼望去,满目是汗水,满目是泥沙。巨人般耸立的高楼、起吊机、脚手架的上面满是工人们穿梭的身影,相较之下他们就像是蝼蚁一般。然而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钢筋混凝。

  图为团队成员进入施工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亚婷 摄

  烈日灼人,工地上的工人们陆陆续续下来休息吃饭。待他们慢慢走近,成员们才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色彩鲜艳的安全帽下,是一张张被太阳晒得黑黢黢的脸庞,沾满了泥沙尘土,又被不断流下的汗水冲刷洗礼。全身穿着的工作服也是灰扑扑的,看不清原本的颜色,被汗水浸湿又晒干,晒干又浸湿,皱巴巴似咸菜干。脚上蹬着一双胶鞋,或是一双破旧的运动鞋,鞋子上也沾满了尘土。

  成员们看到一位建筑工人,面带疲惫,似乎正准备去食堂吃饭,便上前询问是否可以进行采访。得到同意后,成员们和他一道向食堂走去。成员们发现,他虽是略带疲惫,却很亲和,被问到问题时,脸上还带着点腼腆的笑。问及家人时,他忍不住笑道,“都在家里呢,一个儿子,大学都毕业了,在老家工作。”他又笑笑似是调侃道:“混的有出息了才把孩子带过来生根嘞,我们都是干苦活的,孩子带过来有什么用呢,也没的时间精力照顾他。放老家他爷爷奶奶带,也长的很好嘞。”

  说话间,成员们已经来到了食堂。一排排整齐的桌椅摆放在这里,此刻已经有三三两两的工人坐在桌边谈笑风生了。隔壁就是后厨,一面墙上开了几扇窗户,从窗口可以看见里面的各种菜色,有荤有素。一旁有一个大冰柜,里面是冰镇的啤酒饮料。不得不说,眼见为实,这伙食在成员们的眼中看来,的确是很好的。成员们环顾四周,看到一桌上两人,正在喝着冰啤嚼着花生米,便凑了上去,询问是否可以采访。工人们也十分爽朗,笑着答应了。成员们了解到,他们大多是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等地。也没有固定的工资。一般这种工程,都是多少钱承包给包工头,工头再根据拿到的钱分配工人的工资。如此说来,这种流动性极强的工作,没有固定的组织工作,自然没有单位里的那些社保、福利之类的。“我们啊,是能干一天是一天嘞。

  我们一般都有联系方式的,哪里有活干了,就去了。”“不过近几年来待遇是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嘛。你看,我们现在吃的挺好,食宿全包的,也有正规的上下班时间。”他说着,又笑道,“当然工程进度太赶了也是会加班的啦。有时候弄到晚上十点,旁边居民都要投诉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建筑工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亚婷 摄

  到这里,成员们大致了解了建筑工人们的生活情况。这么多年以来,他们的生活质量的确是变好了,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告别工人们,成员们离开工地。转身再看,高低不一的楼房和脚手架无声站立。正午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灼人的热浪舔舐着大地。

  几十年来,这片土地高楼并起,飞速发展的背后,是那一双双粗糙皲裂的大手,是那一个个瘦小却又高大的背影。思及采访时的一张张笑脸,和采访后的问题与深思,探索不息,成员们的实践之路,还有很长。

  图为团队成员在工地与建筑工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孟亚婷 摄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