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2月1日电(通讯员 殷子寒 徐进之)“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拆迁安置时,村民们一致反对。那个大学生刚来不久,挨家走访劝说······现在好了,大家都住上新房了。”大梁村那位已经退休的老支书在回忆起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到来的光景时,这么对队员们说到。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成都市政府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发掘大学生村官精神,呼吁青年一代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1月3日至4日,四川农业大学百川团队来到了成都市农村建设典范,有着“市级四好村”荣誉的十陵街道大梁村,开展大学生村官现状及发展情况调研活动。
体验基层岗位,为村民干实事
“仲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冬季的清晨七点过,寒风从队员们脸上划过时,他们已经走在了一条特别的“上班路上”——大梁村村委会工作一日体验。
党群服务中心刚一开门,队员们就已穿上了红色马甲工作服,在堆积的资料前认真向工作人员请教工作内容及流程。上午九点,随着村民们陆陆续续地前来咨询、办理业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忙碌起来。而队员们正好 “走马上任”,他们有的是录入身份证号码以帮助村民领取失业金,有的是证明新旧版本的身份证实属一人,有的是确认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大学生村官隶属于政府基层,日常工作繁杂而琐碎,但队员们都沉下心来耐心并细心地录入、检索、校核,力求将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作做到最好。
在体验期间,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工作的不易:方言不能理解、村民字迹的潦草、还有很多村民因为文化程度的限制,对与自己相关的政策文件无法及时接收和理解。队员们都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耐心解答,悉心指导。“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基层,亲身体验这些看似简单却是新挑战的工作。能帮老百姓们做点实事,我觉得很有成就感!”看到村民办完手续后露出的笑容,队员王鹏如是说道。
队员在认真学习工作内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殷子寒 摄
访谈大学生村官,收集村干部意见
成为大学生村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可能需要放弃都市繁华舒适的生活,承受外界的偏见与不理解;他们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农村的土地上,用自己的行动换取认同;他们和父老乡亲同进退,这方热土便是他们的信仰。
大梁村的充满勤劳与智慧的土地上,也培养出了一位大学生村官,他就是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罗学长。此次百川团队走进大梁村,自然也认真倾听了这位“过来人”的心路历程。
谈起在大梁村任职的经历,学长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他想到自己刚到村里的时候就遇上了明蜀新村的修建,那时村民对拆迁有关政策表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而学长大学的专业正是土地资源管理,他便挨家挨户地走访劝说,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真诚的华语尽可能地解答村民的疑问。学长说到那些日子,不经感慨万千,最后他送给队员们一句话:“选择你爱的事业,爱你选择的事业。乡村的发展需要青年一代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离我们并不遥远,欢迎大家都到农村来看看!”
结束对罗学长的采访后,队员们还电话访谈了其他几个村镇的大学生村官。不仅如此,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村干部们也有不一样的理解与看法。不论是已经退休了的朱老书记,还是现任村委会主任,都表达了乡村需要并且欢迎大学生毕业后的到来。“现今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已经大变样了,新的发展环境需要新鲜血液、新的青年人才!” 采访过程中,现任大梁村村委会主任如是说。
大学生村官在接受队员的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殷子寒 摄
采访在校大学生,线上调查问卷收集
山清水秀的大梁村孕育青年才俊,在村子的管辖范围内,有一座充满着书香与活力的大学校园,它就是成都大学。寒冬并不能使街道旁的常青树屈服,也无法阻挡队员们在校园里匆匆的脚步——通过问卷采访、视频记录等方式,调查了成都大学学子们对大学生村官的了解程度和自己的看法。
在采访和整理问卷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大学生们青年们普遍对大学生村官了解程度很浅,甚至出现了选项中“从未听闻”被勾选的情况。面对“这个职业大概是做什么的?”、“大学生能通过哪些途径去成为它?”,还有“当代农村现状是否还需要大学生村官?”等问题,大部分受访者都略显茫然。
正如成都大学测量工程系某大二学生说的:“大学生村官现在更多的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甚至于被轻视。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太愿意去成为一名青年村官。我很遗憾出现这种状况,但是也不太愿意。毕竟感觉没什么发展前景。”面对这样的问卷结果,队员们唏嘘不已。在实践活动后期,队员们将问卷调查整理成一份调研报告,希望能从中发掘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被漠视的根本原因,并提交给学校相关部门。
乡村振兴路漫漫,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越来越多的农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来助其多元化发展。经过大梁村此行,每位队员都见证了乡村现状,体验了基层工作,想必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关注农村,关注大学生村官,关注中国乡村发展,百川团队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校大学生在填写调查问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殷子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