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遗产,各个地方的文化遗产又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源远流长队”队员李正丽走进临沂市河东区,深入了解沂蒙文化的深刻内涵,感悟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石磨文化
据资料记载,石磨于春秋时期由鲁班发明,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或浆的一种工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石磨一直被人们当做生产工具并不断改进。传统的石磨是由两块扁圆柱形的磨盘构成,两个磨盘咬合处分别凿出凹凸不平的槽齿,用来挤压粮食,凹槽深了磨出来精细,但是推起磨盘来要沉重许多,浅了虽然轻便,可磨出来的粮食又不精细,村里各有几盘大小粗细不一的石磨,邻里乡亲根据家家户户的需求各取所需,时间长了凹槽就会磨平,导致上下槽脱离,所以隔上一段时日,就要请石匠师傅前来重凿沟槽。人们吃饭就要靠这几盘大大小小的石磨,可以说石磨是沂蒙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当地居民家里,我们找到了来自将近一百年前的传统石磨,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沂蒙人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有一盘石磨,在过去的岁月里沂蒙人的主要食物是地瓜,玉米,逢年过节才偶尔吃顿小麦面。在那时,谁家磨响,说明谁家生活过得去。如果哪天哪家没有了石磨响,说明这家断粮了,因而有磨推,是一种幸福的满足,在当时一种富裕的象征。用石磨推过的高粱、谷子、苞米、地瓜干,只要是粮食,就能做煎饼。石磨除了磨干粮食,还可把刚分的鲜地瓜磨成糊状,烙成煎饼。听完当地居民的讲述,我们不禁感叹,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推石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也是个讲究技巧的力气活。沉重的石磨推快了只会空转磨不下来粮食,推慢了效率又太低,一盆粮食需要推到日上三杆。所以既要掌握节奏,还需要把握住时间。我向当地居民学习了如何使用石磨后,体验了一次用石磨磨玉米。自此,实践队员才真正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从而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
古老的石磨意蕴丰富
如今的山村,机械化早已代替了人工,甚至不用动火便可以吃上随便想吃的任何美食,披星戴月推磨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凝结着前人智慧的石磨,给予一代代人寄托,成了一种古老的文化,被沉在了记忆的深处。现如今,走在观光景区、景观台上偶尔还会发现石磨的影子,它们作为一种农耕文化的符号,一直被现代人推崇和怀念着。
石磨不仅是一种农用工具,而且还见证了乡村的历史,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石磨蕴藏着一种周而复始,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象征着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沂蒙精神。石磨作为沂蒙精神的承担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这次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深刻地感受到了沂蒙文化的深刻魅力,也让实践队员对朴素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积极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通讯员 李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