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红安留下的梦,名字叫温柔

  2021年7月12日至16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赴武汉、红安红色文化调研实践队前往湖北省“将军县”——红安,寻迹红色革命,宣扬红色文化。

  红安,一个陌生的名词出现在老师发给我的微信上,这是哪里?我迷茫的打开手机百度,原来在湖北的一个小小角落里,有着一个充斥着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小县城。后来随着我们真正去寻找、去调研、去采访,亲身实地的去走在这片土地上,我才真正明白红安小小县城里,孕育着不一般的生命。

  这一趟的红安行,有几位特殊的人让我难忘。

  庙咀湾,是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老屋,也是在这里,让我感受到红安的温情。红安的温度,是暖的,不像火一样的滚烫,不像雪一样的冰凉。

  在老屋门前安静坐着打毛衣的奶奶被我的出声询问而惊讶,“奶奶,隔壁的老房子是您的吗?我们可以看一看吗?”奶奶嗯嗯啊啊了半天,我还以为是奶奶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便凑了过去询问,才发现奶奶指着自己的喉咙比划。奶奶原来是说不出话来,但她努力的向我表达着,我也努力的去猜测奶奶的意思。“奶奶说这个房屋可以拍,”我对实践队员说,“奶奶把钥匙拿过来了。”我们一起打开了这扇尘封的门。“奶奶我们可以进去拍一下吗?”我想进去看看这间老屋,但奶奶拉住了我和队员,“奶奶你说这里面不安全容易塌掉,怕我们被砸到是吗?”奶奶点点头,然后将我们向后扯了扯。

  这座老屋真的很破旧,是泥土建的,屋内的梁柱已经腐蚀了大半,蜘蛛被突然亮起来的光吓到,颤颤巍巍的逃离了门上结的网;屋外的小院子只剩下了半截,一根树枝顽强的从壁里伸了出来,杂草、藤蔓堪比人肩。“奶奶,为什么不拆掉呢?”我好奇的问,村里几乎没有这种泥土堆的小屋了。奶奶拉着往村里走去,用手画出一个圈,向我比划道:在这以前都是老房子,每家都是这样的,有的房子塌掉了,有的人家重新建了。奶奶说,老房子是一个念想,拆掉了舍不得。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庙咀湾所拍摄的村内比较完整的老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昀峰 摄

  不仅仅是这家,还有很多家都留着历史的痕迹:门栓是生锈了也不肯换下的五角星、新楼外面缝缝补补也不肯拆掉的旧墙、还有生活在老建筑里不愿离开的革命烈士后人。这位爷爷也很让我喜欢,我们和老师向村里面钻去,发现一整条苏维埃建筑旧址群,有三间房,当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我眼角一瞥,发现里面有人生活的痕迹。爷爷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炎热的夏日,爷爷住在里面,光着膀子拿着毛巾擦汗,他站在里面看见我探头探脑就朝着我笑。“爷爷,我们可以进来看看吗?”“可以呀,进来吧!”爷爷笑着回答。“爷爷,这个房子是您家的吗?您一直在这里住吗?”爷爷很自豪地向我们说这些房子都是他的祖爷爷建筑的,在革命年代,就将房子借了出去。他带着我们看外面的建筑,说这一片以前没有房子,都是种粮食的土地,后来才能自己盖房子。

图为庙咀湾革命烈后人向我介绍老建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尤凌天 摄

  烈火焚烧,残有星火。也许那个革命年代离我们距离遥远,我们无法感受到在那个年代的艰辛,但总有人会向后人讲述,总有建筑无声的站立在岁月间,总有书籍等待有人去翻阅。在程家祠堂里,现在的保管者向我们介绍墙上挂起的一个个名字,讲着讲着,爷爷的眼睛就红了,一个个名字望去,有的早早离开,有的在年轻时遭受了迫害。可是前仆后继,还是一群人涌去当兵,为国家,为人民,为身后的家人。“他们都受了好些苦啊,还有‘兰奶奶 ’(兰桂珍),连央视都为她做了纪录片呢。”

图为程家祠堂现保管者向我讲述程家的革命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昀峰 摄

  在七里坪的长胜街里,在这条商业的小街里,有老先生带着孩子们练习书法与绘画,屋内是清墨独有的香气;向前逛去,一间小店传来了戏曲的哼唱,它将我吸引了过去。不大的小店,昏昏暗暗,有三个老爷爷坐在里面哼着,见到我过来,他们正好停在了最后一句上。“爷爷们好,我可以录一段你们唱歌吗?”爷爷们欣然答应,右边的爷爷打开手中的歌谱本,左边的两位敲起了节奏,用手打出拍子,跟着谱子合了起来。爷爷们说他们是这里的乐队,店里的乐器都是其中一位爷爷的,他们每天没事都会聚在一起唱唱歌,听听曲。爷爷们还保留着用收音机来听曲子的习惯,虽然都有了智能机,但似乎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带有着沙沙杂音的音乐更有历史的味道。

图为七里桥长胜街小店里唱歌的三位爷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小婉 摄

  在红安这个小小的地方,汇聚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温柔感,从小镇里、从居住的酒店里、从党员服务中心里、从街头巷尾里、从乡间爷爷奶奶温柔的乡音里。(通讯员 韦小婉)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