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实践视频 >> 正文

华北电力大学学子走进大理周城 探秘周城扎染

  从大理古城往北23公里,是周城。这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8月15日,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实践团队一生艺声走入了大理周城,了解传统手艺白族扎染。

  走进周城,许许多多的游客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尤其是当实践队员踏入璞真扎染坊,看见不少游客正沉醉于扎染的体验活动中不亦乐乎。扎花、染色、晾干,一件简单的作品在较短的时间里成型,游客们拿起自己的作品拍照留恋。

  尽管一路上看到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扎染,但实践队员们并未因此驻足停留欣赏,因为他们要找的是一位老人——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张仕绅。穿梭在周城的巷子里,多亏了白族村民的沿路帮助,实践队员们来到了张仕绅先生的家里,不过在沿途中,实践队员得知张老先生早逝,但也有幸拜访了张老先生的儿子——张叔,和张叔的女儿——张翔。在这里,实践队员们聆听到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发声。

  张叔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以及其父亲的生前,让实践队员们着实感受到了张氏家族对植物扎染的热爱与责任感。继而实践队员跟着张翔去到了她的家里,她向队员们介绍了植物扎染与化工染法的区别,她指出板蓝根染色染出的成品色彩更加自然,图案更加清晰。只不过她也指出,许多人并不真正的了解植物染法,它需要耗费成本正让它逐渐自我淘汰,更为令人痛心的是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对扎染不感兴趣,在她这个年龄段会扎染的年轻人并不超过四个。她说:“现在的手艺都是这样,不仅仅是扎染,很多非遗都是如此,年轻人再不学习,传统手艺就要失传了。”

  在周城或许看到的是欣欣向荣的画面,但其背后的故事与危机又有多少人了解呢?所幸实践队员们听到了这场发声,聆听到了来自手艺人的呼吁,来自即将失传的手艺的哀鸣呼喊,而实践队员们也将给予回应,让更多的人听到这场发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其中,保护并传承手艺。(通讯员 林彤宇 顾婉玉)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