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三伏骄阳,遇见最美的屯堡

  初入雷屯,便被这里的蓝天白云,统一的黑白墙体迷住了眼眸。忘记了一路奔波的辛劳,忘记了被汗水浸湿的后背,一想到要在这青山绿水的地方度过七天,心情也美丽起来,可行程紧凑并没有留给我多余的时间来慢慢欣赏它,很快我们便投入解决住宿、检查装备等系列的事情里,就这样,我算是初步了解了屯堡。继续走进屯堡,就像走进了石头的世界,如同有首民谣概括的: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在这里,我们将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古寨等系列活动,用镜头记录屯堡的点滴变化,用纸笔书写美好篇章。

  图为志愿者们在屯堡石头房子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先倩 摄

  屯堡的古寨、古物、古迹就像是一本历史书,翻开历史褶皱,随便一页记载的都是屯堡几百年来的点滴,但令我印象最深还是本寨。来到屯堡的第二天早晨,还没有熟悉地形的我们 靠着当地村民的指引,徒步行走四十多分钟,一路伴随鲜花和笑语,去到向往已久的本寨。 在这里领略过经历战火的军屯,跟随热心大姐的讲解,我知道军屯上的抢眼记录着本寨发生的每一重要节点,是革命先辈们浴血奋争见证。在这里我们还通过咨询当地村民了解村寨的发展史、村民基本情况,参观屯堡民居陈列馆,访谈银饰传承人,希望多角度去呈现本寨的当地文化。

  图为屯堡本寨传统建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先倩 摄

  了解到雷屯村的脱贫情况后,小组队员决定对当地的脱贫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我们各自进行组队,带上了相机笔和纸,在当地村主任的帮助下,去到了指定的区域。走访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带着采访稿上的问题,但采访稿内生硬的词汇却让村民们难以理解更是难以回答,想要与村民们顺畅交流,就需要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真实情况,从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谈到子女,谈到父母,从他们的生活点滴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开始时甚至不能听懂他们的方言,老人家们常常带有很浓厚的方言,我们不得不从他们的神态猜测他们的话语,一遍遍的确认词汇,多亏队员们的相互帮助,走访困难户才能顺利的完成。不过,说到顺畅交流,和孩子们一起升旗,我就有更深的体验。孩子们天生就有使不完的劲,想要让他们乖乖的听可不容易。升旗仪式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邀请和我们一同升旗的小朋友们满院子地奔跑。我们决定,先用做游戏的方式和他们拉近距离,再用鼓励的语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最后用糖果和果冻吸引他们。这样和他们做朋友,玩到一起,他们才会认可你说的话

  图为屯堡村民生活照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先倩 摄

  在村主任雷云生带领下,我们还来到了助力脱贫留下绿色的农村合作社。初见,洁白的水泥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是排列整齐的辣椒地、山药地、黄瓜地。我们不仅是眼见为实,在路过一片辣椒地,看着顶着太阳辛勤劳作的老人们,主动挽起袖子,下地帮助他们干活,亲自体验劳作的辛劳。作为下地干活队员其中一员的我来说,真真正正下地干活,并不如想象中的简单,刚开始没有经验,杂草总拔不干净,眼看队友们逐渐加快的步伐,心中焦急万分,再后来,逐渐掌握拔草的诀窍后,却又要注意在将杂草拔干净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能破坏每株辣椒旁的土壤。头顶三伏天的骄阳,脚却真实的踏在一片土地上,心中的不安渐渐被踏实所取代。这次特殊的活动也为我三下乡生活增添一抹难以忘记的回忆。

  图为志愿者们下地干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光桃 摄

  随着一天天时间推进,越深入了解屯堡,越能解开它的神秘面纱,和队员相处的时间越长 ,就越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彼此间的默契也逐渐提高。和来到屯堡那天的感觉完全不同,刚开始大家彼此不熟悉,虽然同是一个组织的同学,但很多人却是第一次见,很奇怪,原本不是自来熟的大家,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相处的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我们一起走过雷屯村的田间和马路,一起在凌晨一两点吃泡面,接着完成当天的任务,一起拔过草,一起欢笑。这些都像是催化剂,让原本陌生的人,拥有默契。

  图为博物馆中地摊文化的面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沈先倩 摄

  七天的实地时光里,大家不惧夏日酷暑,深入产业园里,观察农作物长势;走访集中居民区,向村民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参观博物馆,感受文化的魅力。虽然累,却不悔。在这里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脚下土地,用镜头记录精彩瞬间,用笔留下感动语句。凌晨的两三点屋外一片漆黑,但这个时间点正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排版、写稿、导照片、剪视频,这些看着很累的工作,却因为有了大家的相互陪伴而变得短暂。探访居民、寻找古寨、拍摄视频 帮助人们了解云峰屯堡,宣传乡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为乡村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是大学生群体应尽的义务,更是我们不虚此行的最好见证。(通讯员 沈先倩)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