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青春献爱,筑梦田达

  七月,骄阳似火。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雀跃着。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来了。7月5日,安阳师范学院烛光·青年义务支教团的19名队员在黄笑天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安阳内黄支教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的内心紧张而激动。我和我的队友们彼此鼓励,这让我们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了向往与热爱。

  到来,倾听琅琅书声

  安阳市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的子园小学就是我们支教的地方。在这里,每个年级只下设一个班,而我则成为了教学四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曾经,教师这个职业是离我那样的遥远,也试想过,真要到农村去、到基层去,那样的教学环境会不会十分让人难以承受。可是,支教的第一节早读课,就改变了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当我试着用亲呢的语气告诉学生们要读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坐得又直又正,一颗颗清澈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似乎有些紧张、又有些期待。而当他们开始读书时,我被孩子们巨大的热情震撼了,他们读书的声音是那样清脆响亮,书声琅琅,犹如乐章在耳边响起。我站在教室门口看着他们,不时有好奇的孩子偷看我在干些什么,又显得那样可爱。童趣、纯真、对学习抱有巨大的兴趣,就是这些孩子们给我的直观感受。教室内的电风扇呼呼地响着,不绝的读书声却显得更整齐、更悦耳了。

图为子园小学四年级早读的情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鑫蕊 摄

  授课,分享真挚想法

  登上三尺讲台,原本狭窄的空间却成为了我广阔的天地。在这群孩子面前,我是一位老师,但我自己本身,却还只是一名尚在求学的学生。起初的胆怯与害怕在站上讲台的那一刻都化为乌有了,是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我的问题他们总是抢答,我的思路他们也始终追寻,好似我们之间有一种莫名的默契。讲授生字词时,板书还未落笔,孩子们便纷纷附和;讲到一些陌生的知识时,他们也静静地听我解释。当某个同学的回答得到了肯定之后,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想得到我的认可,作为一名新手老师,这必然是令我欣悦无比的。

  在今天的课堂上,有一个学生瞪大眼睛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上初中啊?”这个问题,不禁将我的思绪带到了几年前,那时候我也刚上初中。依稀记得我的初中老师,在我们的“开学第一课”上,就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要上初中?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后来我的老师告诉我们:你们选择上初中,一定是要为了追求更高的学业,争做对社会有利的人来回报祖国和中国共产党啊!

  我告诉他们要上完五六年级才能上初中。这时候,一个女孩站起来说:“老师,多少分能上北京电影学院啊?”我顿时很是震惊,一名小学生,竟然已经有了想上什么样大学的想法。我对她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要好多好多分,所以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提高成绩才能上北京电影学院!”而她下一句话更令人欣慰:“老师,那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一定要上北京电影学院!”

  话音一落,我由衷地笑了,同学们也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对这些孩子们,我真切地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走出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考取心仪的学校。

图为子园小学四年级听写生字词的情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鑫蕊 摄

  思索,期盼美好未来

  此刻,蝉声入醉,夜已昏沉。明亮的白炽灯下不时有几只翻飞的飞蛾。我不禁想,这个时候,孩子们都已经睡着了吧?是啊,孩子们都已经安静地睡了。曾几何时,在这样不为人知的乡村里,不要说空调电扇,孩子们能不能正常地接受教育都不敢保证,无数人因为分担家庭重担而早早辍学务工。而今,在这里,在他乡,在中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土地上,孩子们美妙的读书声正回荡着。在今天的中国,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有保障,教学楼盖起来了,空调也装起来了,多媒体教学也在不断地推广普及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有幸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来到了基层,来到了农村,用自己所学为孩子们教授这一个月的课程。这一次,我可以近距离感受基层教育的样貌,可以看到我们基础的教育是怎样的不断发展。我一方面感慨,乡村振兴确实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更上一层楼,把经济落后的面貌连同教育的贫瘠一并抹去。可我深知,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孩子们也渴望走出乡村,走向世界啊!我希望,无论是在课堂上授课还是在课下谈心,我都能和他们愉快地相处。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股雨后春笋的活力,一种希望,一种渴望。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在我心里,我也一遍遍地默念着,加油,孩子们,你们都有光明的未来!(通讯员 夏雨晴)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