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对张桂梅老师的评价。初读这句话,再普通不过的赞美之词。再读之时,只恨这只言片语不能阐明她的伟大功绩。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但在乱世中更是英雄辈出。颁布“七一勋章”的那一段时间,全国人民都万分关注和期待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种短视频平台是老开始风靡张桂梅老师的生平事迹,在一遍遍观看她的生平之后,我仿佛着了迷,看到了自己对于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看到支教这个机会,我迫不及待的来了。
支教是什么?激情退却后只剩惘然若失的彷徨。我在面试这个支教志愿者前反问自己,那些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还历历在目,在全国各地有无数个支教工作者在为万千学子的出路而奔波着。他们做的事情太伟大,遥不可及,只能远远相望。或者是来次形式主义的旅程,招揽一批孩子,玩耍一个假期,应付一次任务。我很迷惘,想着去看一看我们当代大学生怎么在支教中发挥自己的本领,想去看一看这个短暂的假期我们究竟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这究竟是不是一次披着支教外衣的体验生活?
支教是份关爱。我怀揣着对支教浅薄的理解幸运地参与到了此次支教之旅。招揽到的孩子很多,一个教室60多个孩子。大家都很热情,听到大队院里面有大学生前来支教,家长们都很放心把他们交到我们手里。我还是迷惘,难道支教是一个月的辅导班而已。直到召开第一次家长会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一部分。开课第五天,我们召开了全体学生的家长会,旨在为家长们解释支教项目“小荷学堂”的内容与相关信息安排。在当地服务站老师的帮助下,家长来了大部分。陆陆续续的,年轻人很少,多是蹒跚的老人或者代为开会的邻居们。和高中时期开完会家长们拦住老师不让走不同,家长们好像都很忙,开完会又匆匆的离开了学校。还有些老人拉住我们志愿者谈到,孩子的爸妈都不在家,他们两位老人都不懂,让我们多关注点孩子。这些事情都让我们感受到家长对孩子们的关心少了些。
随着课程的开展,支教过程使志愿者愈感疲惫。孩子们甚是吵闹,也有部分不愿意学习。有些同学上课说话,下课跟同学发生冲突,迟到早退,也拒绝和我们交流。我感到无力,也开始思考他这么做的意图。难道要通过这些张扬的举动来吸引我们的眼球?在找其他同学了解这位同学的事情之后,他们的一致表述就是这个孩子一直如此,大家都很讨厌他。他的老师也说也管不了他,他的家里也只有他奶奶一人。看到老师与孩子们愁眉苦眼的神情后,我突然顿悟或许这真的就是这部分孩子的目的。他期待着大家看到他、关注他,不惜以各种扰人的举动来让我们记住他。
志愿者们明白他的意图之后,我们开始纷纷采取行动。与孩子们聊天、做游戏,参与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朋友,甚至周末也可以约出来逛一逛;与家长们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倾诉孩子的需求;以书信的方式写出心里的话,用亲情陪伴的课程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关怀、陪伴、倾诉温暖他们的心灵,敞开心扉,诉说心情。支教让我看到孩子们最明显的问题便是作为留守儿童后的沉闷、叛逆,我们这群青年人是强烈的靠近他们、亲近他们、关怀他们的人,哪怕一点点暖风,也能宿久留存,这让我真正明白支教的宗旨。支教之行,暖风有情。(通讯员 段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