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报告厅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路径研究——以湖南省隆回县小水塘村为例

  南华大学 陈艳琳 文峰 王莎莎 肖海鹏 唐玲 李林琳 陈佳瑶 夏远南 倪佳华

  [内容提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参与环境治理,解决农村生态环境 政府“缺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对隆回县小水塘村的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访谈52户村民,了解到村民在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的情况,并从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美丽乡村建设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公众的参与路径。研究发现,公众参与是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公众参与过程主要侧重于事后参与;公众参与主要表现为观念参与。提出进一步强化政府领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发展旅游业、提升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思路。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村民;参与路径

  一 研究背景 

  截止20年,我国的乡镇个数20883个,涉及乡村人58972.60万户。在涉及如此庞大的乡镇个数、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农村乡镇情况错综复杂,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乡镇都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等资源,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一个难题。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如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已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在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

  和城市相比,在农村特殊环境下,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等条件限制,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治理资金不足、环保政策资源较少,导致农村环境治理出现政府“缺位”。在新时期,农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缺乏制度保障、农民环保意识缺乏、环境治理动力不足、农民参与能力不足、农村环保组织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水平和效果,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二 调查地区概况及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现状 

  (一)小水塘村基本情况

  小水塘村由原来雨山铺镇盘荷村、小水村、老屋村、柳桥村于2016年5月合并而成,东与三和村相邻,南与北山镇满塘村相连,西与县城东南工业园相邻,北与雨山居委会相接,全村区域面积9.5平方公里,320国道过境线贯穿全村。全村辖39个村民小组,890户, 总人口3586人,党员102人,共有耕地面积3614亩,其中水田3113亩,旱土501亩,林地面积3439亩。村级公路19.5公里,山塘水库32口,水域面积286亩,村集体经济有1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三个村集体经济场,农业产业主要有水稻、大棚蔬菜、西瓜、百合、尾参、辣椒、生姜等。此外,存在的“荷花池”和“天然溶洞”等景观能够吸引周边城市和农村的人群。

  (二)村民在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现状

  调研团在小水塘村共走访52户村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的方式,调查了小水塘村的村民对于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美丽乡村建设五个方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公众的参与路径。

  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为研究村落里不同人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环境治理公众的参与路径,共调查52户村民,样本涵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如表1所示,男性占调查人数的39%,女性占61%;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多数,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13%职业以农民居多,比例高达70%。此外,小水塘村存在少量个体经营户,经营业务主要为售卖食品、冷饮和生活用品。

  表1   受访村民基本特征

类别

样本数

比例(%)

年龄

18岁以下

6

11

18-30

6

12

31-50

10

19

50岁以上

30

58

性别

20

39

32

61

村落


 

盘荷村

11

20

小水村

20

39

老屋村

11

22

柳桥村

10

19

文化

程度

小学及以下

35

68

初中

10

19

中专、高中

5

10

大专、本科

2

3

职业

农民

36

70

学生

4

8

工人

4

7

个体经营者

6

11

其他

2

4

  
 

  2.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村民对村内的人居环境条件大体上满意。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统计的村民对小水塘村的整体人居环境满意程度见表2。其中,村民提出的不太满意的方面主要是污水处理和噪声问题。

  表2

人居环境满意程度

样本数

百分比(%)

满意

22

42.3%

基本满意

26

50%

不太满意

4

7.7%

  
 

  此外,我们对村民关于垃圾分类必要性及是否实施了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目前还未落实到户,但是大部分村民感觉有必要实施垃圾分类,即垃圾分类意识较强,且村民也均表示村委有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宣传。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几种典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式较为统一,具体如下:

  (1)菜叶、剩菜剩饭、瓜皮果壳等生活垃圾,大多数人都是将其用作自家家禽的饲料;

  (2)像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基本是先将其倒入自家垃圾桶,再扔到垃圾收集点;

  (3)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74%的村民都表示部分具有经济价值的就留着卖给废品回收站,其他的就直接随垃圾一起倒掉了;

  (4)而像废电池等有害垃圾都未进行分类直接当作普通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5)超过88%的村民进行作物种植,产生秸秆,村中有明确的村规民约规定“严禁露天焚烧秸秆”。村民大多表示清楚国家有规定不能燃烧作物秸秆,89%的村民都表示直接留在田里作堆肥处理了,少部分家里养了牛羊的就给它们做饲料了。

  由村民对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目前村民对部分类型的固体废物(如废旧电池)处理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推进农村垃圾分类落实到村/户是十分有必要的。

  表3村民垃圾分类情况


 

样本数

百分比(%)

进行了垃圾分类

0

0

未进行垃圾分类

52

100

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

45

86.5

没有必要进行垃圾分类

7

13.5

  3.污水处理情况

  调查发现,47%的村民认为村庄水质质量良好,31%的村民认为水质较为一般,22%的村民认为水质情况较差。

  在本次调研考察中采集了村民的饮用水、生活用水、池塘、水库、溪流及农田水样品,并将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了金属离子浓度检测。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数据显示与国家标准相比该地区的钙,钾元素严重超标,其他微量元素略有超标。所有水样均为弱碱性。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该地区水污染较为严重。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村民生活污水排放与池塘、水库及溪流等周边环境进行了考察,发现村内的大部分水源的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根据考察及检测结果,小水塘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总结如下:

  (1)发现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渠当中没有系统的集中回收处理,这是造成水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当地的河流,水库保护措施不够完善,河岸附近随处可见生活垃圾,这是污染严重的另外一个原因;

  (3)其次,大家对水污染不够重视,自发的保护水资源的情况几乎没有;

  (4)对污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方法不了解。

  表3  水样中金属离子浓度检测结果(mg/L)

元素\水样

1

2

3

4

5

6

Mn

0.004

0.004

0.012

0.031

0.001

0.005

Pb

0.005

0.03

0.001

0.022

0.007

0.023

Ca

5.127

5.392

4.998

5.497

5.12

5.394

K

2.589

2.882

2.792


 

2.268

2.763

Cu

0.011

0.013

0.008

0.017

0.016

0.012

Zn

0.015

0.008

0.005

0.022

0.031

0.012

pH

7.79

7.88

7.66

7.48

7.63

7.84

  
 

  4.其他情况

  (1)噪声污染方面:小水塘村占地面积大、村民房屋分布较广,居住在公路旁的村民在某些时候会受到噪声影响,主要为车辆通行引起。因此噪声污染在小水塘村不是普遍现象。

  (2)大气污染方面:小水塘村内不存在工业区,因此其大气环境较好,村民也普遍表示空气质量较好,适合居住。但是,调研团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仍存在部分村民焚烧秸秆及生活垃圾的现象。在秸秆及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烟雾,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

  (3)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调研团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少部分村民表示有听说过,但了解程度有限。但是,大部分村民表示,在以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时会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研究发现 

  现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迈入乡村振兴。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劣状况是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村民美好生活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农村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相对落后,存在很多问题,这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公众参与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参与

  在农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的氛围和“土壤”,农民对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如前所述,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中如何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动力,是本研究的重点。

  目前,群众参与度急需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善。

  在历史背景及社会机制等多种因素引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主要实施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自上而下模式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让农村改革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制度及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群众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巨大改变,越来越多农村群众希望把握话语权,成为治理主体。单一性“自上而下”的模式会减轻社会力量的付出,不利于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公众的参与处于弱化的状态,公众的行动力无法发掘出来。而如果相关部门在此基础上,重视民众的参与性,积极发动人民参与社会环境治理,支持公众的行动,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例1  调研过程中采访到村支书的妻子。村支书家在村中经营着一个小卖部,主要销售烟酒、零食、生活用品等。当问及村中是如何开展到环境治理时,支书夫人说:“现在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但是村里面都是一些没读过书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小孩,大家不知道怎么去做,更加不懂如何垃圾分类,一般都是村委主导,村干部带动志愿者大家一起清扫街道……”。

  (二)公众参与过程主要侧重于事后参与

  村民参与公共治理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村民无参与阶段。该阶段的村民主要由村委主导,其占据了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是象征性参与阶段。公民具有了参与公共管理的意识,但在行动力上确实表现不足,意识比较薄弱,参与的自主性不高。象征性参与公共治理也可称作为事后参与,主要是指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通过相关的途径来修护生态环境。小水塘村大部分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缺乏主动性。

  案例2  调研过程中采访到一位大专毕业的罗女士。当问及村民是如何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去时,罗女士所说:“现在村里面对环境保护的观念都很薄弱,一般没有什么人主动提出保护环境,都是在受到污染之后再采取措施,都是在事后参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事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环境的治理只能起到监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公众参与主要表现为观念参与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观念性参与、行为性参与和监督性参与。从目前农村的社会环境治理情况来看,民主在观念性参与表现性很强。《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显示,9个公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当中,环境污染排在第2名,这说明了我国公众己经逐渐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环境关注的比例达到了45.1%。但从实践行动上来看,公民付诸行动实际参与环境治理的比例却是很低的,国内仅有6%的公众在最近3个月内参与了环境治理活动,知道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的人占了14%。而小水塘村的形势更加严峻,几乎没有人主动参与到公众环境治理中去,多数村民仍停留在观念上的参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公众还只是停留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上,没有将语言转换为行动力,缺乏具体的实践。

  四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一)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想要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所以更需要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村民都积极地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组织中来,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动力,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二)存在的问题

  1.并未设置大型集中的垃圾处理点,多余的垃圾随处堆放,没有垃圾分类的相关措施。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团发现目前小水村并没有设置大型集中的垃圾处理点,生活垃圾多放入垃圾桶再由村中的卫生员收集拖运至隆回县垃圾处理厂,粪便多就地堆积,建筑垃圾随意堆放。而且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村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理念并没有过多的接触,且村内也并未有垃圾分类的相关措施,所有垃圾都是直接倒入垃圾桶。

  2.村内基础设施并未得到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非常薄弱,环境治理设施差,垃圾处理、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开展了城乡一体保洁,基本解决了“垃圾围村”、污水横流等问题,但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不足,农村垃圾仍存在出口问题;还存在乱排乱放现象。虽然村里基本没有旱厕,而且村户多采用自然水,村内道路基本硬化,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入户问卷调查,调研团发现村庄缺乏公共照明措施。并且大多数农户都希望村里能装有路灯。

  3.群众参与度急需提高。引导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机制还不健全,农民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有的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淡薄,认为垃圾清理是环卫工人的事,存在垃圾随意扔的现象;有的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认识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并未深入人心,村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调研团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发现,83%的村民对固体废弃物基本不了解。92%的村民不了解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像废旧电池等有害垃圾都是直接倒入自家垃圾桶,再扔到垃圾收集点。生活污水大部分采用直排的方式,直接倒入家附近的水沟里面;厕所用水则是通过地下管道收集进行再利用。

  4.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在农村普遍存在"上热下凉"问题,县乡干部热情高,农民“等靠要”,缺乏内生动力,不愿投工投劳,动辄向政府索钱索物,出现“干部进村自己干,农民站在路边看"现象。

  五 建议 

  1.进一步强化领导。针对村民参政议政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从农民和政府两方面着手。从村民方面来说,要培养农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从政府方面来说,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农民喜闻乐见的政治参与形式,引导农民提高政治鉴别力、判断力,使其能够在新媒体所呈现的各类信息中理性辨别、合理运用。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成立工作专班,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宣传治理环境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来帮助民众了解个体对于环境治理的作用,规范他们生活习惯,自觉地保护环境。

  2.推动旅游业发展。针对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应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保障,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本。小水塘村有著名的荷花池和天然的溶洞。乡村旅游是由基层及群众共同创造、协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增加城乡交流,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于农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让旅游者体验到农村休闲娱乐。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乡村环境及民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可以满足农村创收经济需求,吸引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态及观光业,不断优化农村环境,保持农村乡土及田园特色,同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互利共生的趋势。应当大力提升小水塘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

  3.全面补齐短板。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没有全面铺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应全面补齐短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迪.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发展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论坛在京举行[N].民生周刊. 2021,(22).
[2]郑占波.改善人居环境 扮靓乡村“容颜”[N]. 洛阳日报 ,2021-10-20.
[3]余其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J].乡村振兴. 2021,(10) .
[4]王晓莉何建莹.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J].生态经济. 2021,37(10) .
[5]杨再忠.“乡村振兴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5(04) .
[6]李鹏英.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09).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