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浙江学子助力脱贫攻坚:用心扶贫 用行济困

  中国青年网安阳9月6日电(通讯员 李政超)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会议上,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国人民为之一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贫富差距大”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滑县是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也是河南省继兰考之后第二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汪洋副总理曾前往此处进行调研考察。为积极响应国家“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针,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浙江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零距离倾听脱贫道路上的最真实的声音。

  实践团来到滑县北李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政超 摄

   脱贫干部采访

  2018年8月21日上午,浙大赴河南滑县脱贫调研社会实践团队安全抵达滑县慈周寨镇北李庄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成员们于村委活动室与扶贫干部进行座谈。

  在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北李庄共有农户1116户,3234人,全村建档立卡户有428户,1565人。北李庄2012年被确定为贫困村,2016年脱贫,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19户,42人。面对如此卓有成效的脱贫历程,慈周寨镇扶贫办张主任、扶贫干部王国才等人介绍了几点经验: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采用建档立卡等方式,建立健全贫困户专项档案,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弄清楚每一户家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计算每一户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结合具体指标,建立经济脱贫帐,引导贫困户脱贫,真正做到“建档立卡精准到户,脱贫致富帮扶到人”。

  为呼应“精准扶贫强基础,金融扶贫兴产业”的号召,北李庄因地制宜,发展扶持当地企业,如服装厂、家具厂等优势项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富带贫,从而达到“共同富裕”。

  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立农业合作社,通过把地承包给代表,种植出售,村民们分得红利。化零为整,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践团与村干部座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政超 摄

  此外,光伏发电、六改一增、危房改造、医疗报销、支持贷款等措施,都是通过实践证明的脱贫良方。每每提及脱贫成效,干部们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然而,如此巨大的成就,背后隐藏着的是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

  “我们一般都是早上6点半签到,晚上6点签退,中午不休息,因为中午天气炎热,人们都在家,便于走访”,北李庄一名村委干部说道。根据以上签到签退时间,扶贫干部的工作时间将近十几个小时,并且工作环境炎热,任务繁重,十分艰辛。对此,扶贫干部并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是基层干部,干的就是基层工作,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我们身为党员干部,有责任和义务去扎根基层、听从指挥,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国家的全面脱贫”。

  扶贫干部们心中始终牢记“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于是,晨钟暮鼓,夜以继日,田间地头,干部们忙碌的身影不停,北李庄脱贫的脚步不断。

  走访困难户

  8月22日、23日,在入户调查走访中,实践团便深刻地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天敬老人今年已经85岁高龄,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原来有4个孩子,但3个已经去世,老伴卧病在床,家中基本生计也难以维持。所幸,在政府脱贫政策的引导下,老人家中享受到危房改造、六改一增、光伏扶贫、医疗报销等优惠措施。虽家中颇有当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的凄苦,但老人家没有丝毫怨言,处处体现着对党的高度认可,对政府的高度支持。老人家面露感激,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脱贫攻坚,难的是思想上的脱贫”,王天敬老人便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心中有党,永远跟党走便是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也一个都不会少。

  实践团在王天敬老人家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政超 摄

  无独有偶,从老人张凤兰处,我们获悉:她的老伴与两个儿子已全部去世,女儿出嫁外地,孙子在外打工,她成了一位“空巢老人”。老伴与儿子的相继去世,使这位本就孱弱的老人的生活更加风雨飘零,精神上的打击使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有经济来源更导致她的生活难以为继。好在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了福音,村干部在年关时给老人送去了米面和食用油,关心扶助老人的生活。在受到“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后,老人的生活逐渐改善,精神也变得积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扶贫,改变的不止是物质生活的面貌,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扶贫政策带来的思想上的改变,并不是“精准扶贫”的附属品,而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思想贫困是困扰农民贫困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思想上的脱贫,将激发民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基。

  北李庄扶贫基地调研

  8月24、25日,为了解滑县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相关情况,实践团深入北李庄产业帮扶就业基地进行实地调研。

  首先,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地规模最大的产业扶贫就业(帮扶)基地——慈周寨镇北李庄村金泰制衣分厂。据了解,金泰服装厂总部在鹤壁市淇县,在滑县政府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相关分厂,为全县提供了约3000个就业岗位。厂子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机械很先进,厂内环境十分整洁。

  我们了解到,这里的工人之前大部分是无业的村民,其中很多是贫困人口。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厂内为工人安排统一培训,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一天,工人可以按规定带薪休假。当谈到政府扶贫政策时,服装厂工人说道:“政府对我们的帮扶力度很大,每个月有700元的补助和200元的全勤奖,加起来有一千多元的补贴。”

  采访服装厂员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政超 摄

  除了制衣厂,家具产业也是北李庄的重点扶贫产业之一。在村东头的家具产业基地的二楼展览区,可以看到这里的家具种类繁多,展区面积很大,十分整洁漂亮。在与慈周寨镇扶贫办有关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家具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共计有20多个产业基地,可为全镇提供百余个就业岗位,有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脱贫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了制衣厂、家具厂外,北李庄还重点扶持门帘厂、蔬菜大棚等重点扶贫产业。这些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基地,不仅为村中的贫困户提供了大量岗位,点燃了贫困户的创业和工作热情,从根本上有力解决了本村的扶贫问题、发展问题,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忆往昔峥嵘岁月,湘江之畔,黄浦江边,紫禁城下,黄鹤楼旁,星星点点,点点星星。永远跟党走,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如今,北李庄前,党的脱贫政策依然闪光,带领着人民走向富强,走向希望。

  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挑战依然巨大,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依然不少。压力不小,难度不小,而且越往后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的确,据北李庄扶贫干部反映:在对患有精神疾病的贫困群众进行帮扶时,仍遇到了不少困难。他们不能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工作,公益岗位和企业带贫也无济于事。目前,他们只能依靠国家低保和其他补助资金度日,脱贫困难较大。幸而,脱贫干部表示,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他们也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这正是一个基层干部心怀人民的写照,无惧骄阳,不畏风雨,身为党员干部,有责任和义务去扎根基层、听从指挥,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国家全面脱贫。

  盛世豪情助伟业,脱贫攻坚志更坚。这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国家行动,冲锋号已经吹响,一系列政策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一揽子规划为贫困群众送去曙光。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脱贫路上,我们用心扶贫,用行济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