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反对家暴,清华大学学子赴青海调研反家暴维权情况

  清华大学创益筑梦“以爱筑梦,用心维权”支队实践纪实

  中国青年网西宁3月3日电(通讯员 王梓涵)2019年2月16日至2月21日,清华大学“创益筑梦”公益社会实践项目之“以爱筑梦,用心维权”支队一行8人赴青海省西宁市,围绕“法治视角下的反家暴维权路径探究“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创益筑梦”公益实践。

  根据中国妇联抽样调查,家庭暴力现象在我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发生在夫妻之间,还多发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与年迈父母之间。据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这一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正式施行,通过立法的手段来推动反家暴的进程。然而近日发生的河北继母“花样虐童案”、深圳校服女孩受虐案等一系列家暴案件令人扼腕叹息,这一世界性难题仍严重破坏着家庭和谐与社会治安。

  基于层出不穷的家暴现象,本支队采取实地调研、结构性访谈、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等调研方法,前往家暴问题突出的不发达地区——青海省,以法治化的视角来考察和剖析家暴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期望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家暴救济的多元化,为维护妇女儿童的人身权益以及后续的心理诊疗与疏导做出一些努力。

  问:封建思想仍存,文明观念渐入

  2月17日,支队成员在西宁市人民公园和中心广场附近开展了一天的街访,邀请市民填写调查问卷,询问对于家暴问题的看法,并发放支队自己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进行公益普法宣传。采访对象以中老年人居多,女性居多,最终收集到154份有效问卷。

支队成员在采访中心广场附近工作人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子雄 摄

支队成员在采访人民公园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方圆 摄

  在采访中,有市民表示,小孩在儿时受到殴打、辱骂是一种教育方式,无可厚非;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认为,过去年代的人多多少少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才造成过去农村地区家暴频发;还有人对于外界帮助持消极态度,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外部机构如居委会、妇联、法院都不能彻底解决家暴问题,家庭内部矛盾仍然存在。然而大部分的市民还是对现在的和谐社会抱有信心,随着文明观念渐入人心,家暴现象显著减少,家庭和睦已是人们的共识。

  航天航空学院2017级本科生林子雄表示:“原以为采访路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对于家暴这一敏感话题会缄舌闭口,然而最终的信息量远远超过预期,获得了大量新鲜的一手资料,广泛听取了倾听了市民的心声。”

支队成员在采访普通市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占谊 摄

  谈:法律体系逐步健全,家暴界定还需明晰

  2016年出台的《反家暴法》重新审视了多年来被人们在道德化视角下看待的家庭暴力问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研究反家暴问题,必须站在法治化的视角下。

  为此,支队成员在2月18日至2月19日先后走访了青海省妇联权益部、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西宁市法律援助中心、西宁市立詹律师事务所等地,并开展了相关的座谈会,就反家暴的维权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支队成员与青海省妇联权益部部长与值班律师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占谊 摄

支队成员与妇联权益部部长与值班律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梓涵 摄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交流,支队成员了解到,《反家暴法》明确了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和学校、医疗机构等各方职责,并设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充分因应了当下反家庭暴力的现实需要,增强了立法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多机构合作的干预模式,是由家庭暴力的特点和受害人的需求决定的。然而,对于家庭暴力的界定较为模糊,很多情况难以与正常的家庭冲突相区分,这不仅为执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容易导致在家暴的认定中法官个人因素占据较大的成分。在这方面,立法需要进一步明晰和完善。

支队成员走访立詹律师事务所后与各位律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顺忠 摄

支队成员在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各位法官开展座谈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龙顺忠 摄

支队成员在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安琪 摄影

  水利系2016级本科生杨媛是法学爱好者,她表示:“2016年颁布的《反家暴法》,正式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提上台面。这是女权主义的光辉,更是对文明的追求。在处理婚姻纠纷案件中,更多施暴者受到了惩罚,有力地保护了妇女、儿童的权益。社会在进步,我们国家的法制体系也在逐步健全。”

  看:基层救助,社会关怀

  虽然通过立法手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受害者的权益,但当家暴行为发生时,对于无力解决食宿的受害者,应该向何处寻求庇护呢?西宁市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便完美发挥了这一“兜底”的职能。

  支队成员在2月20日走访了位于救助管理站的反家暴庇护中心与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李登峰站长的引导下,参观了救助站的机构布局与基础设施,了解了受助者在站内的生活方式与后期安置。

温馨的母婴庇护室。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圆 摄

支队成员在反家庭暴力庇护中心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梓涵 摄

  西宁市救助管理站每年接纳救助约千人次,管理人员日常工作并不轻松。由于人手略显不足,救助站采取了购买社会服务(鈤日常照料服务、街面主动救助服务)的方式,给受助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如此,救助站还长期对接当地高校大学生,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来。救助管理站作为政府机构,完美发挥了济弱扶危的职能,墙上挂满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

救助管理站近几年接待过的受助者送来的锦旗。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启梅 摄

  访:法律意识待加强,社会风气更关键

  对于尖锐的社会问题,对于个案的考察具有重要的意义。支队在进行宏观法制体系、救助机构的调查同时,也先后对三名家暴受害者进行了家访,有毕生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也有作为公务员的高级知识分子,她们每个人都有或不堪回首或坦然接受的一段经历。其中一位刘阿姨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刘阿姨是单亲母亲,十几年前,自己和女儿长期遭受姨甥的电话人身威胁和人身伤害,女儿曾一度陷入抑郁,想要轻生。支队成员进一步对刘阿姨提供的证据进行研究,发现绝大部分证据的证明力都已丢失且证明力不足,其女儿的精神损害(抑郁症)也没有医院的医疗鉴定,很难得到精神赔偿。支队成员耐心与她交流情况,讨论了正规的维权途径,她诉说到2003年去法援中心寻求律师帮助时竟被索要报酬才为其辩护。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在支队与中级人民法院的座谈会上得到证实。

  按照《反家庭暴力法》第2条的定义,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故姨甥对她的“暴力”行为不在家暴的范围,但支队实践的目的还是为了追求家庭的和睦,有责任去了解、帮助家庭不和睦的群体。同时,这次家访也让支队成员对家庭暴力的概念与界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区分。

支队成员在刘阿姨家里了解相关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安琪 摄

  数学科学系2017级本科生王梓涵对于刘阿姨的经历非常痛心,他表示:“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过去那个时代的悲哀。刘阿姨是二十年前中国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好在近年来在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健全了各种监督和评价机制,基层工作者的行为受到规范,以上问题很难在出现,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

  关注并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为此,支队成员后续就部分受害者的情况向之前走访过的青海省妇联、西宁市法律援助中心反映了情况,他们均承诺将迅速做进一步的调查并向支队反馈结果,支队也将持续跟进此事。

  ”创益筑梦“计划是鼓励清华大学学生开展创新型公益类实践的资源支持计划,引导学生思考公益内涵,开拓实践思路,抓住需求痛点,发起创新公益项目或者将公益实践转化为可持续的创新公益项目,进一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责任编辑:聂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