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聚焦水科学与工程前沿——清华大学水利系赴日本实践调研纪实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6日电(通讯员 任艺莎)2019年1月20日至1月30日,清华大学水利系“见川知日—赴日本实践调研支队”共计16名师生前往日本,开展了为期11天的海外实践调研。

  本次实践以“全球视野,学科前沿,文化交流”为落脚点,围绕城市雨洪管理、防灾减灾、流域生态保护三个方面展开调研。在11天的实践过程中,支队师生前往东京、京都、大阪3座城市,通过与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上智大学等日本著名高校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与日本下水道事业团、琵琶湖政策课等政府组织及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座谈,参访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国立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恩回公园调节池开展实地考察,探索日本在城市雨洪管理、防灾减灾和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从工程设施和制度体系两方面学习其经验,与我国水科学现状进行对比讨论,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与文化交流,培养支队成员的国际视野。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From Traditional Hydraulic to Eco-hydraulic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需求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与上智大学师生交流过程中,来自上智大学全球环境研究院的院长黄光伟教授指出,“当下的水利领域研究绝不只着眼于传统水工结构方面的研究,而是应当以‘学科交融’的视角去研究涵盖了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水利工程”。”在座谈过程中,黄教授通过“小小居延海连着中南海”这一俗语表达流域生态影响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需要多种学科协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传统水利与生态环境的结合。“From Traditional Hydraulic to Eco-hydraulic”是黄教授对水利学科未来发展的判断和期许。

  支队与上智大学师生座谈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壮锴 摄

  同时,除了学科知识的交叉,我们更应该重视学术思想的融合。学术思想的融合对学术素养的更高要求,与学术研究人员的眼界,性格,品质都相关。研究者不单要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扬弃各学科的思想,相互融合。对此,水利系2015级本科生冯雨桥感叹:“跨学科知识只是基础,而最终形成融入各种学科考虑的学术思想才是至关重要的。”

  多部门合作的流域综合治理

  琵琶湖作为日本综合流域治理的典型代表,是本次实践支队重点调研对象之一。位于我国湖南省的洞庭湖与日本的琵琶湖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严重的水问题。我们可从琵琶湖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取经借鉴,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

  在滋贺县琵琶湖政策课我们了解到,日本的流域治理工作由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以防洪、水的有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琵琶湖全面发展计划于1972年至1996年间实施,琵琶湖在生态恢复和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滋贺县以重建人类与琵琶湖关系为目标,针对琵琶湖制定了“母亲湖计划”,面向广大民众积极开展专题讨论会,水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琵琶湖政策课支队成员侍智坤与田上淳一先生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壮锴 摄

  此次调研中,从湖泊实际现状出发制定理论与技术方案,本着源水保护、入水管理、湖水管理、生态恢复、立法管理、意识同步的思路,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琵琶湖模式”给支队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生态流域治理刻不容缓,道阻且长。

  工程理念:防患未然,多用途利用

  日本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较早,而城市化容易导致洪峰提前,洪量增加。平成19年(2007年),针对鹤见川水系城市洪水问题的河川整备计划启动,恩回公园调节池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修建的多用途滞洪工程。

  作为鹤见川流域滞洪区的一部分,调节池地下通过一个巨大的隧道在泛滥时蓄水,当河道水位下降时再用泵将其排回到河川里。但事实上这一工程自修建以来仅使用过两次,且最多尚达不到满容量的一半;其设计标准是建立在重现期更长、洪量更大的灾害上的,体现了日本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这与我国修建大型工程的态度是相似的。讲解的工作人员说,这是调节池的使命,保护下游的东京都是相当重要的。

恩回公园调节池内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壮锴 摄

  调节池每年要投入人力和物力来维护。为了弥补经济效益上的不足,调节池会将地下空间出租给制片公司用于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同时调节池的上部游水地平时可以作为附近居民的活动场所。这样多用途的滞洪工程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日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公众教育:注重宣传、行之有效

  从临海广域防灾公园到人与防灾未来中心再到琵琶湖博物馆,实践中,支队造访了许多这样的公众教育场所。它们针对的具体方向虽各有不同,但其中详实的资料、完备的设施以及热情专业的讲解人员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日本对于民众教育的注重,也以更加有亲和力的方式,吸引更多人了解水利行业。

博物馆中集体参观学习的小学生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壮锴 摄

  当然,仅仅加强公众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选择恰当的方式更为重要。琵琶湖政策课主管田上淳一先生告诉我们:“滋贺县每年都会组织五年级小学生乘坐游船在琵琶湖上进行两天一夜的实践学习。”通过拉近湖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大家对琵琶湖的了解与感情,才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琵琶湖的意义,达到公众教育的目的。

  因此,日本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得益于学术思想和工程建设的支持,更是因为通过宣传教育集合了民众的力量。水利系2016级本科生尚佳艺也深有感触:“只有让水利事业真正地跳脱出行政与学术的范畴,成为政府与民众共同的事业,才能让它得到真正的发展。”

  本次海外实践支队践行着“走出中国看世界,走向世界看中国”的宗旨,不仅培养了支队成员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与自信,也使队员们对生态水利、防灾建设、公民教育等话题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思考。

支队成员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亦周 摄

  实践结束后,支队指导老师水利系江春波教授说:“本科生出国进行实地调研,参访国内没有的设施工程,感受世界上其他高等学府的学术思想与氛围,接触水科学前沿与动态,是人才培养上的进步。”水利行业始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水利事业大有可为。支队成员必将此行见闻转化为意识与能力,在未来不断努力,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聂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