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关注弱势群体,青岛一高校调研大龄自闭症就业形势

  中国青年网青岛3月10日电(通讯员 张婷 穆璇 陈阜斌 宋亚珍)大龄自闭症患者,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上的自闭症患者,多为先天性疾病,他们普遍存在交流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等问题。已经成年的自闭症患者(即大龄自闭症患者),由于这些方面的障碍,无法踏入社会,又由于对外界的恐惧,他们大多被“圈养”在家里,找不到工作,长期窝在家里“啃老”。为清除大众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误区和忙盲点,提高大众对于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让这一群体能够正常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2017年8月至今,近两年时间内,爱星志愿服务队走遍青岛六区四市,调研大龄自闭症患者工作生活以及社会支持现状。

服务队成员正在陪伴大龄自闭症患者绣十字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旻 摄

  不堪重负,家庭面临经济精神双重压力

  服务队入户调研访谈发现,大龄自闭症患者具有先天性的言语障碍,即使对自己的家人也很少交流。“她有时候就不说话,搬个凳子在电视前面坐着,也不开,一坐能做一整天。房子里什么声音都没有,就听得见指针转的声音,真的很压抑!”一位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母亲说到。此外,有部分大龄自闭症患者还具有暴力倾向,严重时,会使劲儿伤害自己。同时由于外界的不理解,社会的歧视,大龄自闭症患者家庭成员无法将压抑的情绪疏解,久而久之会积蓄巨大的精神压力。

  “康复治疗的费用很昂贵,我们只是工厂的工人,根本没法儿给他做康复治疗,因为他情况不稳定,我已经辞了工作回家照顾他”一名家长这样说到。康复治疗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患者的心里疏导,花费巨大,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同时因为大龄自闭症患者缺乏生活技能及沟通障碍等原因,他们无法独立生活,需要人专门的看护,故而许多家庭会选择辞去工作照顾“孩子”。大龄自闭症家庭面临极大的精神压力。“我们不敢老、不敢死,不敢想我们走了以后孩子怎么活。我们不敢想未来。”是许多大龄自闭症家庭的真实写照。

  服务队成员走访辅助性就业中心,调研大龄自闭症患者生活工作现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堃琪 摄

  政策断层,生活工作情况不容乐观

  “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残联明确把自闭症患者纳入残疾人行列,并在31个试点城市投入了3000万开展了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国家还专门在全国发起“七彩梦”孤独症儿童救助政策。然而,由于自闭症的永久性患病特点,“儿童”这一限定让超过救助范围的大龄自闭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和工作面临巨大困难,“带上孩子一起走”的惨剧时有发生。

  青岛市大龄自闭症患者扶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根本没有“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概念,许多地区还没有关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帮扶政策。大龄自闭症患者无法找到工作,家里经济又无法支撑康复治疗的费用,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家庭不堪重负。

辅助性就业中心内,大龄自闭症患者正在阅读《海底两万里》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旻 摄

  辅助就业,政企联动共建“蜗牛”家园

  因为自身障碍在思想与行动上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大龄自闭症患者又称“蜗牛”、“星星的孩子”。而在青岛市就有一所挂着“蜗牛之家”海报的辅助性就业机构——同沐阳光辅助性就业中心。在就业中心,服务队成员看到许多人在工作着,还有一些人拿着《海底两万里》在看书,这就是辅助性就业中心,以在工作时加入康复治疗的方式给了这些大龄自闭症患者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

  “我们辅助性就业中心是由一所服装厂为载体,有政府政策支持的大龄自闭症患者就业机构”同沐阳光老师这样对服务队讲到。根据服务队的调研,青岛市大龄自闭症扶助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市区内还有许多类似同沐阳光的辅助性就业中心,都是由政府牵头,爱心企业承接工作场所及机会供给,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一弱势群体一起步入小康,助力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公司需要盈利,而大龄自闭症患者的工作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营,所以政府会将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助资金一部分放到他们的工资上。”青岛市对于大龄自闭症患者的扶助政策较为完善,大龄自闭症患者可以选择在辅助性就业中心工作也可以在家领取低保,但二者只能取其一,即使这样,许多大龄自闭症家庭仍旧选择把“孩子”带到辅助性就业中心就业。

责任编辑:聂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