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山东大学生三下乡:弘扬铁道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中国青年网枣庄7月8日电(通讯员 林凡友)“铁道游击队的壮丽史诗,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碑,是抗日军民万众一心用血肉之躯铸成的一座无形的丰碑”。六月中旬,枣庄学院传媒学院的十余名大学生在辅导员赵海峰的带领下,辗转七地、历时数天,在“铁道游击队”的遗迹遗址中开展了一次红色文化的寻根之旅。

  赵海峰老师告诉同学们,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代大学生应该经常去革命英雄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在遗址中感受民族抗战的波澜壮阔,体味英雄的高尚气息,让思想意识得到提升,心灵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

  不应被淡忘的历史

  在寻找铁道游击队沙沟受降遗址的过程中,实践队员几经周折,在多方打听后才来到正确遗址。到达遗址后,实践队员并没有因此显得兴奋,眼神当中透漏的更多是失望。这里如今不仅没有任何标识,而且原先古貌荡然无存,实践队员的眼前只有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要是这样,谁还能知道这些革命事迹?”实践队员一边采集影像,一边惋惜着对记者说道。

  “肯定听说过呀,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这个具体不怎么清楚,就知道有这个事”、“看过电视剧,感觉里面演的就挺真”,实践队员在一次次的访问中逐渐失望,原以为每个人都信手拈来的事迹在当地居民的记忆当中却显得如此模糊,他们顿时感到此次调研的艰巨。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发现铁道游击队的各处遗迹破损严重,如果没有熟知相关事迹及遗址的人,很有可能会造成相关调研数据的失实。在实践队员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无意间听闻了潘福安的相关事迹,实践队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到潘老。

  

辅导员赵海峰及实践队员在相关遗迹进行采访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凡友 摄

  当今正需奋进

  对于实践队员的到来,潘老显得格外兴奋,“铁道游击队的文化应该被传承传播,现在的人也需要了解这些知识”。潘福安老先生是山东枣庄人,曾任枣庄市国土资源局高级统计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从1989年开始,先后跨越十余省,行程数十万公里,走访了数十位铁道游击队老队员、队员亲属,进行铁道游击队史料征集工作。其先后自费举办相关展览、建立纪念馆、主编出版相关书籍、义务传播铁道游击队事迹。

  在自己筹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中,潘老顶着高温,面对相关史料史物详细为实践队员讲解相关知识。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潘老没歇过一刻,也不曾喝过一口水。潘老脸上的汗珠在脸上越聚越多,实践队员见状为其递上纸巾,潘老道谢后,一遍擦汗,一遍为我们继续讲解。谈到铁道游击队土琵琶的时候,在展馆的琵琶前,潘老和我们一起吟唱起了《弹起了我心爱的土琵琶》。“对于这个纪念馆,我不会收一分钱,只要来看看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虽然现在的人基本都不喜欢这些事情,但铁道游击队的事迹应该被传播!”

  听说要寻访铁道游击队的相关遗址后,潘老执意要和队员们一起去看看。实践队员考虑到枣庄近日炎热的天气,婉劝潘老不需一同前去。潘老却说道:“这些地方我早就不清楚去过多少次,铁道游击队的多苦多累我都知道,这点热又算什么?”

  

潘老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讲解英雄事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凡友 摄

 

   未来仍会向前

  在洪振海牺牲遗址前,86岁的当地村民颤颤巍巍着带着实践队员走向战役具体位置,和实践队员诉说着当时战役的具体情景:“洪队长他身子摇晃了一下,坚持射出了最后一梭子弹,便倒在了血泊中。”村民最后惋惜的和队员说道:“这里和以前差太多,种了树,盖了房,村里的年轻人也没几个人知道这些事,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办呀!”

  经过几个小时路程的颠簸,实践队员和郭老来到洪振海烈士墓碑前,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潘老沉默片刻后声泪俱下:“洪队长,我和枣庄学院的学生来看你了,年轻人也没有忘记你们呀!”实践队员肃穆凝望墓碑,若有所思。“如今,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大都离世,铁道游击队的精神未来到底如何传承?”

  “我今年已经快70岁了,这事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我是真的希望有更多像你们这样的青年人,能够主动把我们优秀的铁道游击队文化,把这种红色文化传下去!”,面对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潘老颤颤巍巍的这样对我们说道。

  谈及这次活动的意义 ,辅导员赵海峰谈道:“现在的中国已经强起来了,虽然再也不需要我们去扛机枪、爬飞车、打鬼子,可铁道游击队的爱家、爱国、爱民族的精神需要当代大学生永远去“扛”下去。”

  

实践团队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凡友 摄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