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湖北学子寻访手艺人,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十堰12月2日电(通讯员 陈亮)7月24日,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乡村建设情况,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房县脱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陈亮带领星光服务队成员,寻访了房县军店镇手艺人。

  织线巧手——李丹丹

  “这个菠萝包是毛线织的,比较快不是很复杂……”李丹丹说。队员们问起每一件作品时,李丹丹总是略带紧张地强调做这个东西很快的。坐在店门口的她,手里一直拿着针和线,旁边还有若干人在问她这个该怎么织,她低下头仔细看着别人手中的线路,指导她该怎么做。

  从小就开始学习织毛线的她,现在不仅会织帽子、鞋子、各式帽子,甚至自己还设计了一条裙子。一个月前,因为在家闲来无事,在丈夫的支持下,租了个店面,开了家毛线店。她的毛线店里挂满了她的作品,店门口有一棵树,树下就是她的工作台。队员们夸她手真巧,她害羞地笑了笑并不做语言的回应。问起她为何要开一家店,她说孩子还小,不能出去打工,只能在家利用自己学到的一些东西,做点小本生意。店门口总是围坐着一群人向她请教毛线怎么织,队员们发现她总是那么认真指导,不再害羞,反倒流露出“大师傅”的气质。队员王哲冒失地问了句:你不担心他们学会把你生意抢了吗?李丹丹快速地回应道:那就更好了,好东西是要很多人学的。李丹丹还说:“哎,其实全是向我妈妈辈分的人在学,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已经很少做了,很难找了。”问及原因,她说,织一件时间长,他们坐不住。

  图为李丹丹正在给志愿者展示她手工打造的一款“菠萝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亮 摄

  图为李丹丹正在给客人推荐她做的一款帽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亮 摄

  30年的匠人——王良伦

  74岁的王良伦在军店镇显圣殿庙旁利用自己的家客厅开了一家卖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的店。货架上有房子模型,根雕、风车、乌篷船还有各式各样的小船。队员们一行走进他的店,他正在在货架旁边的用门板搭成的简易工作台上制作风车。队员们问他风车要多少钱,他好久没有回应。看了队员们站了好久,他指着耳朵说:你说啥,我耳朵有点不行,你大点声。原来他三年前出现神经性耳聋。问他为啥不带助听器。他笑着说,不带好,带了难受,不带还可以专心多做几个,老了做得慢。

  图为王良伦正在修复他制作的“帆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亮 摄

  王良伦老人说他是做木匠出身的。他的老伴跟我们讲了两个故事。一年前,政府规划发展旅游,请他用沙盘复原显圣殿原址,他二话不说开始了画图纸,做模型,上色,一个月不到就在自己家大厅摆上了。不久前,有个湖南人带上图纸慕名而来,请他做个毛主席故居模型,他精心设计也很快地完成,湖南人要给他高价,他予以婉拒。队员们问及王良伦老人的原因,他说,做东西开心就行,赚点本钱就好了。队员们通过采访惊讶地发现王良伦的学历仅仅停留在小学,这样的学历的他不仅会做木匠还写得一手好字。王良伦告诉队员们,要磨,喜欢就要磨,我就是磨出来的。王良伦叹气说,儿子、姑娘不愿意学,不想磨。王良伦的老伴向队员们补充说,政府安排人向他学,不仅不要别人出钱,还给他补学费,没人来都去上网了。王良伦好像没听清老伴说了什么,专心地给他刚出炉的作品上漆。队员们还了解到王良伦十年前就购买了台式电脑,通过自学精通了电脑操作。令队员们难以置信的是,如今,他经常通过智能手机网购,并通过和网店合作,把自己的东西挂在网上卖。他的老伴笑着说:他爱学习。

  图为王良伦工作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亮 摄

  图为志愿者正在听王良伦介绍他的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亮 摄

  从大学课堂走进农村集镇,星光服务队队员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寻访手艺人,感受他们在平凡的生活里做出的不平凡的努力,感受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和遗憾,也寻找到了脱贫的契机,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增添了信心。

  实习编辑 潘晓文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