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三下乡新闻 >> 正文

明月窑,落白霜,不负人间好时光

  “明月窑,落白霜,不负众生好心肠,给箭塔下的游子,准备好松林和明月酿。白发一声不响,青丝荡气回肠,我的少年和你的姑娘,都在回来的路上……2020年1月10日至18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凉风有信小队在甘溪镇明月村进行走访调研,穿过小道,走过茶田,去探寻远方的人家。

  明月村位于距离成都不过九十公里的小县城浦江,是隋唐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这里,有六千亩生态雷竹的碧波荡漾,亦有两千亩生态茶田的层峦叠翠。

  手工制陶技艺,在明月村这个小镇上已流传数百年。如今已经耄耋高龄的老人张崇明作为当地陶艺工人中的“一把好手”,亲眼见证了当地陶艺产业的兴盛和衰落。而今,手工陶艺在现代制陶工艺的冲击下逐渐没落,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然而,传统陶文化的极致韵味和古拙简朴仍令许多人魂牵梦萦,我们便是其中之一。

  去时恰迎一个冬日的暖阳,我们来到了张家陶艺的门前。主人家十分热情好客,忙前忙后将我们迎了进去,屋子不大,容纳10个人就显得有些逼仄了。地上,机器上都是黏土的痕迹。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陶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清华 摄

  张家陶瓷仍旧坚守南北朝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法制陶工艺。主人家早就已经完成了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将土淘成可用的陶泥。这是制作陶器的一种黏土,因为含有铁元素而大多呈现出黄褐色、紫红色等。不似瓷泥,瓷泥因其高岭土的特性而多显得洁白细腻。陶泥颗粒大小不一,抹在手上能明显感觉到它的粗糙感。

  然后是摞泥、拉胚。淘好的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之后将摞好的泥团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及拉坯工具,将陶泥拉成坯。我们体验的就是这两道工序。端起不大不小一块被揉得就像面团的泥巴,放到简易的机器上,拉坯成形。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一板一眼有条不紊。湿漉漉的泥巴在指尖打转,垂下眼眸,感受陶泥略微粗糙的质感。机器平台不断运动,在向心力的作用下,一块泥巴在各人手中被捏成不一样的形状。

  思绪飘向远方,制陶,这当然是一件粗犷又细腻的活计。这门手艺已经存在了好多年头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于发展似乎离不开手下的这一坨小东西。陶文化诞生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随着陶器的出现,人类也有原本的游牧民生活过渡到社会群体性生活。远古的人类最初可能只是在无意间发现这些软软的泥巴在经过烘烤后变得十分坚硬,又或者只是将黏土加水混合,制成种种器物,这些小东西在干燥后经火焙烧,高温使它发生了质的变化,就这样形成了陶器。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新石器时代就此揭开。

  最初的最初,在纸发明之前,陶器也曾被用来作为记事的工具,刚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图案或者是文字,也许是烘烤时发现了一些黑色的物质附着在陶器上,人们就开始将这些物质作为颜料涂在陶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越来越成熟,陶器也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陶与瓷当然是不同的。陶器价贱,而瓷器精美,价贵。瓷器出现后,达官贵人们大多偏爱瓷器,陶器成为平民百姓的特征。曾听说过一个比喻,瓷是美人,是官宦人家的贵女,高贵,疏离。而陶器自然不同,它是带有一些草根的特性的。

  这是一个有风的下午,阳光斑驳在我们身上。在仅仅1个小时的体验时间里,我们只做出了一些雏形。向主人家了解过后,我们知道一个中等工艺品单单捏制就需要花费两整天,到市场上最高价仅能卖到五六百——这个价钱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漫天要价”。制陶行业从业者不断流失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人人觉得这个行业“来钱慢、挣钱少、不吃香”。制陶行业当然在逐渐没落,幸而,张家陶艺能够背靠着明月村的招牌发展起来。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杉 提供

  陶文化的式微令人喟叹,但正因如此,匠人精神才显得更加可贵。土有泥性,制土为坯,烧坯为陶,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精血,那陶才有了陶性,才有了温度,韧度,还有强度。

  陶器易碎,但在某些意义下,也不易碎,不是吗?(通讯员 刘妍)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