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传承中华文化,体悟扎染魅力

  中国青年网成都2月22日电(通讯员 李灵姗)2020年1月10日到14日期间,四川农业大学“凉风有信”扎染非遗文化调研团队前往四川蒲江明月村,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有关扎染的知识,体验扎染枕套的乐趣,传承扎染艺术文化。

  据了解,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东晋,这种技术就已经成熟,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可以大批生产。而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这时绞缬的纺织品颇为流行和普遍,“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传承到今天,扎染技术越发成熟,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文化调研的目的地选择了岚染工坊。岚染工坊是隐于明月村里的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坊,那里处处充满文艺气息,晾晒在院坝里的“清风明月”扎染丝巾、木架上放置的扎染布偶、模特身上的扎染长裙……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图为岚染工坊展示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杉 摄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为了使来访的队员们能够充分理解扎染技艺,工坊老师非常细心地准备了幻灯片进行讲解。“扎染的染料大多直接来源于野生”工坊老师说。通过幻灯片,队员们得知,板蓝根,苏叶,石榴,葡萄等一系列稀疏平常的植物均是制作染料的好材料,经过发酵,捶打,积淀,这些植物中的色素被提取出来成为了天然的染料。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拿出几块染好的布料供队员们学习,队员们也都积极地通过观察、轻抚等方式感受布料的色泽。

  图为队员们跟随工坊老师学习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雅馨 摄

  接着工坊老师展示了一些花样的扎结方法。所谓扎结,就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有时还需借助筷子来压出花样,不同的扎结方式最后染出的花色也是不同的。因此扎结是关乎扎染样式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工坊老师展示的也是一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常见花样扎结法,例如星星点点的碎花图案,横平竖直的方格图案,还有风格迥异的不规则图案,有些较为复杂的图案还需要两位队员配合协作。

  老师讲解完毕后,队员们开始着手利用白布枕套扎结样式,由于枕套不同于普通轻薄布料,比较厚实,所以扎结起来也是颇有难度。工坊老师说:“扎结的时候一定要扎紧,这非常重要,否则染出的花样显示不出来。”在扎结过程中,不少队员选择了利用筷子和橡皮筋扎出方格图案,但由于是初次尝试,总是不得要领,此时,老师便会耐心地教他们一些扎紧枕套的诀窍,队员们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达到了要求。

  扎结完毕后,便是染色。虽说染色是扎染制作技艺的最后工序,但这却直接关系到扎染作品的成败,扎染艺术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往往取决于染色的效果。染色过程中浸泡的时间和深度,决定着最后作品的结果。在工坊老师专业的指导下,队员们系上围腰,戴好手套,开始染自己事先扎好的半成品。这次体验的染料是以板蓝根为原料的蓝色染料,接近染桶就会先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但这丝毫不妨碍队员们的热情。在染色过程中工坊老师会告知何时可以拿出染料,同时,染色并非只将染布静置于桶中,还需要随时翻动布料使其染色均匀彻底。枕套染好后,需要先置放在竹竿上,耐心等待染料由湿变干,颜色由绿转蓝,随后再将染料清洗干净,晾晒,如此才算完成了一个扎染枕套的全步骤。

  图为三位队员正在染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灵姗 摄

  扎染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制作过程精巧细致,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技艺在一代代手艺人手中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文化以各种方式存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它们不再只是被镌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块丰碑上,而是深入人群,潜入人心。而青年团体,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更是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学习和体验了扎染艺术,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岚染工坊中学习到的扎染技法将作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存在于各位队员们的心中,这也正是达到了传承文化的目的。这次的文化调研之旅着实充满意义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