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川农学子走近扎染工艺,感受非遗魅力

   中国青年网大理9月5日 (通讯员 吕航)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存留于中华民族记忆里的民族工艺,却已随时代的发展消失殆尽。为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彩云之南——白族文化之旅调研团于8月5日来到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扎染博物馆,展开了此次体验扎染工艺的社会实践活动。

   早在一个月前,成员们便已搜集好扎染工艺的相关资料,在知识方面做足了准备。参观扎染工艺前,调研团已在各个餐馆和纪念品店见到过许多扎染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大多制作精美,其新颖独特的造型和图案令人称赞不已;而对白族居民们来说,外人陌生又好奇的作品,却是他们日夜相伴的生活用品。进入古色古香的段家大院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艺人耐心地向我们讲述整个扎染制作的具体过程。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它主要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步骤。扎花呢是指以传统的手工纺织原色(白色)‘土布'为载体材料,以手工缝缀为主,进行缝扎结合。此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靠的是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而第二部分——俗称浸染。首先,将扎花完毕的布匹用清洁的泉水反复浸漂后,浸入染缸。又根据对花色、图样明暗的艺术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经反复多次浸染后,取出漂洗、晾干,拆去缬结、整合熨平,便成为各具花色的扎染布了。” 老手艺人娴熟地念完一大段内容,却早已口干舌燥,成员们不禁感慨:这看似简单的成品竟然需要如此繁琐的步骤。在了解了扎染的主要步骤后,团队成员还参观了用于制作扎染的基本工具:白布,针线以及存放以板蓝根为主要染料的大染缸等。

团队成员正在参观扎染制作工具之一――大染缸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匡佶辉 摄

   随后,团队在老手艺人的带领下亲自体验了扎染制作,十余人围坐在木桌前,老手艺人手把手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扎花、缝制,再进行多层次的浸染,经过晾晒,扎布呈现出来的是明暗交错、层次分明的美丽图案。在教学完成后调研团成员自己动手,对纯白的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操作后染色,染完色将其挂于竹竿上等待晾干。成品制作完成后可谓惟妙惟肖,缤彩纷呈。见此,团队成员情不自禁与飘飞的织物合影留念。掀开帘布,伴随眼前的还有白族扎染手艺传承人段大师的得意作品:牛马耕作图、观音端坐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彻底颠覆了调研团对扎染图案圆规呆板的认知。在体验扎染过程中成员们也切实感受了扎染工艺的魅力。

调研团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总结制作出来的扎染制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匡佶辉 摄

   在此过程中,团队能直接领略到、感受到的是老一辈对于扎染工艺的高度重视,是白族人民祖祖辈辈不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着精神,更是当代青年增强文化自信的不懈动力。除此之外,让团队成员感概不已的还有扎染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它作为一种流传千年不断得以改进完善的非遗工艺,用自身特别的花纹构造来寓示历史神话和民俗风情,以符合美学的整体结构彰显几何美感和传统底蕴,因此它理应被时代的人们珍惜。

   此行程没有让调研团失望,已经走进了大理家家户户的扎染工艺并未因“泛”而“滥”。年复年,月复月,扎染流淌在白族人民的餐桌上、床上和身上,她们带领着白族的传统和历史共同前进。白族人民并没有将扎染的工艺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堂上,而是将工艺品融入生活,如此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不需要人们担心。

此次扎染之旅取得圆满结束,调研团成员现场合影留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匡佶辉 摄

责任编辑:崔宁宁